首页 服务范围 儒释道

服务范围

《王阳明传》第八章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2)
2024-08-27 来源: 浏览量:112

催眠师黄丽娟高能量式催眠法创始人)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即王守云)(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军事天才,多次在国家出现内乱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平叛止乱。他以文官掌兵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护国安民、力挽狂澜,堪称国士无双;他又是一位诗文高手、书法大家。

王阳明一生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过这也使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人称“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25257eca4b2c7a4f1aafdefaf6439ce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孙中山

 

王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一样深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杜维明

 

 

(接上)

这时,都察院左都御史吴廷举提议,让两京官员统一上书,各陈所见,以备采择。于是论辩双方再次上书展开论争。朱厚熜却只对张、桂等人的奏疏表示肯定和赞赏,反对方的奏章一概不看,扔在一边。

他敕令礼部,均按桂萼所奏彻底推倒重来的方案执行。礼部尚书汪俊一再以各种理由抵制也无用,无奈之下他辞官而去。朱厚熜也不挽留,让礼部侍郎吴一鹏代署部事,一切按他的旨意来办。

哪怕群臣二百多人黑压压地到左顺门跪伏哭谏,也没能扳回局面。朱厚熜命锦衣卫连捕吏部员外郎马理等一百三十多人下狱,其余的人把姓名记录下来,强行驱散。朱厚熜大笔一挥,诏令四品以上官员夺俸,五品以下官员廷杖,结果翰林院编修王相等十七人被活活打死。杨慎、王元正因带头闹事,被发配边荒,遇赦不宥。内阁大学士毛纪、石瑶则致仕而去。

嘉靖三年(1524年)九月,朱厚熜下诏改称孝宗为“皇伯考”,昭圣皇太后为“皇伯母”,追尊兴献王朱祐杬为“皇考恭穆献皇帝”,母蒋氏为“圣母章圣皇太后”。桂萼、张璁因为上书有功,被调到京城,位极人臣,成为炙手可热的内阁大学士。席书就任礼部尚书,方献夫当上吏部尚书。唯独黄绾因事忤逆朱厚熜,最终只为南京礼部侍郎。

经过“大礼议”事件后,朱厚熜由当初受到相权和后宫双重压制的傀儡小皇帝,逐渐成为主导朝政、大权在握的实权天子。此后,没有什么力量能制约这位嘉靖皇帝,他也逐渐变得独断专行、刚愎自用。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朱厚熜命人编纂《大礼集议》和颁布《明伦大典》,对杨廷和等人强迫自己认弘治皇帝为父亲的言行做了严厉批判,把自己的相关谕旨及支持自己的大臣的奏疏汇集成册,颁布天下,让全天下人知道自己对孝道的坚持,知道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的言行是多么荒谬!

为时三年的“大礼议”,以嘉靖皇帝朱厚熜获胜告终。“大礼议”原本是君权与相权的权力争斗和冲突,也是程朱理学与阳明心学的一次正面交锋。那么在“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的态度如何呢?

 

 

王阳明受封“新建伯”

 

当王阳明在余姚讲学时,有弟子问他对“大礼议”的态度,他没有回答。有一天夜晚,他坐在池塘边,忽然想到“大礼议”,于是写了两首诗。

 

第一首为:

 

一两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第二首则为:

 

独坐秋头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

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

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

 

显然,诗中“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这几句已经表明了王阳明的态度。他认为天理当出于人情,世间万物与人心是一体的。那些“大礼议”中出现的各种陈腐偏见,应当一扫而光。简言之,朱厚熜对亲生父母的孝心应当得到尊重,他完全可以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

还有一件事能直接证明王阳明的态度。他的弟子陆澄问王阳明,“大礼议”到底谁是谁非。王阳明说:“父子天伦不可夺,皇上孝情不可遏,众多大臣的话未必是对的,张、桂诸位大贤的话未必是不对的。”这已是明显表态,他和张璁、桂萼的观点是一致的。而席书和方献夫在向朱厚熜上书时,也是根据王阳明心学观点做出的判断。

尽管王阳明心学在“大礼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王阳明却从来没有上书直接表达过自己的观点。他表现得似乎有些超然物外。这一点或许让一度孤立无援的朱厚熜不太满意。他原本是对王阳明寄予厚望的。

朱厚熜还在做藩王时就听说过王阳明,并暗中认定他将是抗衡杨廷和的最佳人选。

嘉靖元年(1522年),朱厚熜登基后,对王阳明平逆剿匪的功绩赞不绝口,还当众质问:“这等人才为何不用?应立即召他入京。”还急忙下诏,称如今朝廷正是用人之时,让王阳明“驰驿来京,不得迟疑”。

可是,朱厚熜并未如愿。王阳明走到钱塘,当时地位正如日中天的杨廷和就让人去通知他:国丧期间不宜进行封赏事,王阳明立即回南昌履行江西巡抚之职。杨廷和还擅作主张,免去王阳明南赣巡抚的职务,由他指定的人选担任。后来又让吏部将王阳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

事实上,杨廷和与王阳明心生隔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在杨廷和眼里,王阳明是前任兵部尚书王琼所推荐的人,如今王琼被排挤出去了,王阳明自然也不能再用。何况这王阳明还另搞一套心学理论,也让笃信程朱理学的杨廷和感到不快。当然,杨廷和更深知朱厚熜急调王阳明的用意,无非是要找个得力的援手,牵制现在以他为首的内阁。就凭这一点,他就不会轻易为自己平添一个对手。

但是王阳明的名气和功绩确实摆在那里,说是众望所归一点也不夸张。朝廷对于他平定宸濠之乱的战功总要有个说法。

老谋深算的杨廷和为堵住天下人之口,便对随王阳明平叛的一些有功将领进行了封赏。伍文定升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将乔宇调到北京任职。最后,封王阳明为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世袭,岁禄一千石,兼领南京兵部尚书一职,并赐建“新建伯府第”于绍兴。此外则一律不赏。

王阳明却向朝廷上书,将追随自己在前线建功的将士们褒奖一番,要求封赏这些有功之臣。他还推辞对自己的封爵升官,称要回老家余姚侍奉老父。

父亲王华已经七十七岁高龄,得知王阳明回家,顿时喜笑颜开,问长问短。他早听说儿子率兵平灭了朱宸濠之乱,极为高兴。这么多年来,他亲眼看着儿子从一个叛逆少年成为文武兼备、功勋卓著的栋梁之材,内心深处充满了欣慰和喜悦。

朝廷封新建伯的诰命送达这天,正是父亲王华的生日。亲朋齐聚,个个喜气洋洋。王阳明服蟒腰玉,献杯庆贺。

等宣旨的官员一走,王华却皱着眉头对王阳明说:“当宁王起兵谋反时,我以为你这一次是必死无疑了,但你却没有死;当你举兵与宁王对阵时,我以为这件事极难,但你最终取得了成功;当朝中奸臣对你大肆诬陷时,我以为灾难就在眼前,没想到现在却给你加官封爵,我们父子仍能团圆欢聚一堂。不过,世上的事,往往是盛极必衰、祸福相倚。加官封爵,虽然是一件幸事,但也值得畏惧啊!”王阳明听后,当即对父亲行跪拜之礼,说:“父亲大人的教导,儿子一定牢记在心,不敢忘怀!"

第二天早晨,王阳明对门生们说道:“昨日蟒玉,人谓至荣,晚来解衣就寝,依旧一身穷骨头,何曾添得分毫?因此我知道荣辱原不在人,人却自迷。”

他还吟诗一首:

 

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

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

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

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

 

在明代,有爵位的人的朝冠异于别的朝官,官帽上面有丝织物下垂到耳朵上。王阳明后来入朝谢恩,有同僚看到了他的朝冠,语带嘲笑地说:“你的耳朵上有垂下来的丝帛,难道是因为耳朵冷吗?”王阳明幽默地一笑说:“这哪里是我的耳朵冷,而是你们的眼睛热罢了。”

嘉靖元年(1522年)王华去世。他是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一生为人谦逊宽厚,善恶分明,谨守节操。他曾经为儿子的成长操碎了心。如今王阳明功成名就,还学有建树,可以说远比他这个当父亲的有出息。父亲的去世给了王阳明重重的一击。在王阳明内心深处,父亲是他最崇敬和爱戴的人,哪怕是在外带兵征战,也无时无刻不在挂念着父亲。

就在王华离世前的最后一刻,朝廷使者到达余姚宣读圣旨。原来朝廷收到了王阳明的奏疏后,感到还是要做出论功行赏的姿态来。于是将阳明的父亲王华、祖父王伦、曾祖王杰三代都封为新建伯。食禄一千石,荫封三代。

然而,这个新建伯没有铁券,也没有岁禄,仅仅是一个空头的爵号。即便如此,也让老人在病中获得了一丝安慰。王华在病榻上强撑着要下床,说:“我们王家对朝廷不能有失礼之处,快扶我起来。”使者走后,王华还一再问王阳明:“有失礼的地方吗?”王阳明回答:“父亲,您做得很好,没有任何失礼之处。”王华这才安心地点点头,含笑闭目而逝。

孝心至深的王阳明顿时陷入巨大的悲痛之中,在父亲灵前号啕大哭。往昔少年时的诸般情状一一浮现在眼前,当年父亲严厉的呵斥现在都透出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好。

由于过于悲痛,王阳明大病了一场,病中还喃喃地呼唤着父亲。养育教诲之恩,此生难忘。接下来,王阳明在家守孝三年,后来守孝期满,因受猜忌也未能入朝。王阳明在家乡待了六年之久。

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清闲的日子。当时,“大礼议”起,朝中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王阳明采取了超然态度,一心读书悟道和讲学。

 

 

居越讲学: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这个时候的王阳明无论学术还是事功,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当世第一人。

此前,王阳明在短短几年里,剿除南赣地区匪患,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同时设立新县,改革税制,可谓事功隆盛。无论朝野,他都享有巨大声望和威信。在民间,老百姓甚至认为他是神仙下凡拯救百姓的青天。

王阳明在南赣时,曾经出现黎民百姓感其恩德沿途叩拜,还建起立有王阳明雕像的祠堂。偏远地方的村民甚至还把他的雕像同自己祖先供奉在一起,以时时朝拜,香火不绝。

尽管事功显赫,但是王阳明内心深处并没有把建立事功作为毕生最大的追求,而是致力于心学理论的思考与探索方面的进一步深化,追求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王阳明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疫,何足为荣?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关于如何破“心中之贼”,曾经流传着一个经典故事:据说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大盗。这个大盗面对各种讯问十分抗拒,冥顽不化。就算王阳明亲自审问他,他也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要杀要剐随便,就别废话了!”

王阳明于是说:“那好,今天就不审了。不过,天气太热,你还是把外衣脱了,我们随便聊聊。”大盗说:“脱就脱!”

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大盗仍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儿,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

眼看这场脱衣表演快要进入高潮,那强盗头目却慌忙摆手:“这可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王阳明开始因势利导:“有何使不得?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 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看来我还是可以跟你讲道德廉耻的。”

至此,大盗彻底折服,乖乖地认罪服法。

山中之贼,只要深得兵法要领,就会攻无不克;而“心中之贼”则比山中之贼更加难以破除。一个人战胜自我需要巨大的勇气、毅力和反省精神。所以,收拾人心、重建良知比事功更重要,也更困难。在上面这个事例中,王阳明就用这种“脱衣法”帮助强盗实现了致良知。

回到家乡绍兴余姚后,王阳明决心完成破除“心中之贼”的任务: 要把自己所学、所思、所悟教授给弟子们,让人人“心中有个定盘针”。

王阳明在家乡绍兴开始讲学,得到钱德洪、王畿、王艮等众多弟子的拥戴。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心学体系越来越完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娴熟。有一次讲学,很多弟子在认真倾听。其中一个人起身向王阳明求教:“良知有颜色吗?如果有,它是红色还是黑色的?”王阳明和其他弟子闻听都笑了。

王阳明便幽默地回答说:“当一个人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良心没有丧失,那个时候,良知是红色的。如果一个人良心全部丧失,那么良知就是黑色的。”

人们听了都不禁会心一笑。这样通俗易懂的讲法,让来听他讲学的人越来越多,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既因王阳明传奇般的事功业绩和人格魅力,又因他超凡脱俗、启人心智的心学理论具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一时之间,求学者接踵而至,震动朝野。

王阳明讲学的盛况引起绍兴知府南大吉的注意,他多次前往聆听王阳明讲学。他还下令让山阴县令把稽山书院修葺一新。嘉靖三年(1524年),王阳明受南大吉之邀,在稽山书院开始讲学。一听说王阳明在稽山书院,无数士子操着不同的方言,从天南海北赶来。绍兴城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杨汝荣、杨绍芳等人来自湖广,杨仕鸣、薛宗堂、黄梦显等人来自广东,王艮、孟源、周冲等人来自直隶,甚至连海宁年近古稀的诗翁董萝石也拄着拐杖、抱着诗卷三步一歇地赶来了。

由于前来求学的人太多,一时之间四方学者都在王阳明居所周围聚集而居。在天妃、光相等寺庙中,每一个僧舍经常要住几十人。夜晚床铺紧张,大家便轮流睡觉,还常常一起唱歌助兴,歌声响彻夜空。在南镇、禹穴、阳明洞等地,不管路途多远,都有求学的人居住。每天王阳明开始讲课时,整间房子被数百人围得水泄不通。有的人实在没有立足之地,只好单脚站着听,后来都听入了迷也就忘了累。就这样,春夏秋冬,月无虚日,王阳明送走了一批,又有一批紧随而来,有人在这里听讲达一年之久,人多得让王阳明连名字也记不清了。每当告别时,王阳明常感叹地说:“虽然分别,但总不会超出天地之间。如果有共同志趣,我也可以忘掉你们的容貌了。"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和开坛讲学遭到了朝中一些人的反对。御史程启充、给事毛玉、首辅杨廷和就上书皇帝说:“王阳明的理论都是伪学,与朝廷提倡的主流学术格格不入,应该予以取缔。”就连绍兴知府南大吉在考察政绩时也被人故意刁难,朝中权贵恼怒南大吉给阳明讲学大开方便之门,借故将他罢官。南大吉不以为意,回到陕西老家自己开书院传播心学,还写信给王阳明,深以不能追随门下为憾,对于被罢官一事只字不提。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当时正担任刑部主事,就想挺身而出为心学讨回清白,却被王阳明制止。王阳明微捋着胡须,淡定地对陆澄说:“今天下讲学之风盛行,此乃大势所趋。而反对我讲学的必是怨恨我的人,他们空发言论,就是要激我愤恨,卷入旋涡中。而我偏不予理睬,谣言终会灭亡,这些反对者也终会散去。”

果然不出王阳明所料,不久后反对心学的人就偃旗息鼓了,而前来听王阳明讲学的人反而越来越多。

面对如此众多的弟子,怎样才能一一传教,答疑解惑呢?王阳明想出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每次新来的人,先由钱德洪、王畿这样的高阶弟子传授入门之学,等到略有所成,再由王阳明亲自传授。这样一来,教学效率倍增,影响力更大了。

嘉靖三年(1524年)八月中秋,明月朗照,清光团团。王阳明与弟子们在绍兴城内天泉桥边的碧霞池举行了一场宴会,共度中秋佳节。酒过半酣,一帮文人墨客免不了歌诗助兴。于是,众弟子踊跃参与。一时间弦歌四起,或吹箫,或弹琴,或击鼓,或歌唱,或投壶,还有的亦哭亦笑,涕泪满面,颇有些狂放不羁,任情恣意。

王阳明望着敞开心怀、手舞足蹈的弟子们,心中油然生起一种满足感,随口而诗:

 

处处中秋比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这一刻,王阳明想起了《论语》,想起了曾点。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问他的四个弟子有何志向。曾点的志向是在暮春时节,和五六个大人、六七个小孩,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再一路唱着歌回来。而孔子赞成曾点的想法。

是的,这种快乐王阳明也体会到了。他和弟子们一起饮酒赋诗,载歌载舞,忘记了一切忧愁烦恼。

宦海沉浮,几度征战,这可以说是王阳明平生最惬意的时刻。

嘉靖四年(1525年)十月间,在王艮等弟子的努力下,阳明书院在越城西郭门内光相桥之东建成,为广居博学之士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成为阳明学派传道授业的重要场所,经常举办一些讲会活动。王阳明还专门制定了讲会的条约,要求主讲人学术地位平等,争论自由民主,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发言,讲完后别人也可以站起来反驳。这无疑为每一个人提供了畅所欲言的机会。

在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理论更趋完整。王阳明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教导弟子要注重知行合一,并且指责当时政治风气和学术风气败坏的现象。

从正德十六年(1521年)九月到嘉靖六年(1527年)九月,王阳明专门从事教育整整六年,培养了一大批学有所成的弟子。其中浙中的钱德洪、王畿、陆澄、黄宗明,江右的邹守益、欧阳德、陈九川、何廷仁,北方的南大吉,南中的黄省曾,楚中的林信,泰州的王艮等都成了阳明学派支系的开创者。

不仅如此,王阳明还写了许多篇著作流传于世,《传习录》由原三卷增至五卷,《文录》四篇亦刊行于世,多篇理论著作如《稽山书院尊经阁经》《亲民堂记》等也广传于世。

当年王阳明为父亲守丧三年期满,按照惯例,朝廷应当召他回京,官复原职,但朝廷却对他不予理睬。弟子黄绾多次写信给朱厚熜推荐王阳明复出。席书则向朱厚熜直言对王阳明的推崇:“生在臣前见一人,曰杨一清;生在臣后见一人,曰王守仁。”方献夫亦言:“定乱济时,非守仁不可。”时为内阁大学士的张璁、桂萼也站在王门弟子这一边,要求朱厚熜起用王阳明。

但是,朱厚熜这时对王阳明的态度却变得暧昧起来。是啊,那样热闹的“大礼议”,连人微言轻的张璁、桂萼都不惜以命相搏,这个号称“心学大师”、功勋卓著的人物竟然没有发声。更令朱厚熜忌惮的是,王阳明独创心学,并到处讲学,广收门徒,声势和影响力不可小觑,这也让自诩为饱学之士的朱厚熜感到不快。

朝廷一直不闻不问,直到王阳明闲居六年后。

到了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的思恩州、田州两地的两名少数民族首领卢苏、王受起兵造反,两广总督姚谟束手无策。身处京师的明世宗朱厚熜一筹莫展,已向广西派兵三次,大将也派了五六名,却一再丧师失地、损兵折将。

有道是“家贫念贤妻,国乱思良将”,愁眉不展的朱厚熄突然眼前一亮,想起了王阳明。这王阳明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就像一把锋利无敌的宝剑雪藏了六年,现在正是拔剑的时候啊!于是,朱厚熜下旨,让王阳明恢复官职,兼领左都御史,总督两广、湖广、江西四省军务。圣旨中的措辞非常强硬:该剿该抚,该杀该放,任凭你王阳明处置,只是不得推辞,务必平定思田之乱。

就这样,王阳明不得不告别读书讲学的生活,重新走上戡乱平叛的征途。

此时的王阳明已五十七岁,过度的操劳已使他两鬓斑白,身体每况愈下。

一天晚上,已是夜深人静,王阳明仍伏案著书,忽然一阵剧烈咳嗽,王阳明只好停笔歇息-一血!丝绢上分明是殷殷血迹,这已是第二次吐血了,王阳明只好请大夫来医治。医术高明的大夫为王阳明开了一大堆中草药,临行前还千叮咛万嘱咐:“千万别累着,多休息,否则就无药可医了。”

王阳明这回是真的不想复出了。他本来就身患肺结核,远谪龙场又让病情加重。所幸大难不死,又为朝廷四处平乱剿匪,再加上平日里研学深思,诲人不倦,身体早经不起这般昼夜忧劳,眼见着咯血频率日甚一日,终于卧床不起。

就在这时,王阳明接到了再次让他披挂上阵的圣旨。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早就融入了王阳明的灵魂之中。他毅然决定奉诏,再一次强撑衰弱之躯挂帅前往广西。

临行前,弟子们沿江相送,络绎不绝。一路上,慕名而来的人隔岸远望,只求一见。其中官至礼部侍郎的徐樾一路从贵溪追到余干,追随王阳明的座船跑了几十里地,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希望能和王阳明见面。

王阳明见天快黑了徐樾还没有半点歇脚的意思,就让船夫停船。徐樾见状,满心狂喜,就着岸边跪下来要求入王门求学。王阳明被感动了,让他上船同行。徐樾还处于心学入门阶段,自己却确信在静坐中悟得了阳明心学。王阳明让他举例说明心中的意境。徐樾连举数种,王阳明都说不对。徐樾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十分沮丧。王阳明指点道:“你太执着于物。”徐樾则一脸茫然。

王阳明指着船里的蜡烛说:“比如这个蜡烛,光无所不在,但不可以只以为烛上的光才是光。”

徐樾还是不明白。王阳明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接着又指向船外的湖面说:“这也是光。”

徐樾渐渐开悟,兴奋地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笑着点化他:“不要执着,一定要记住光不仅仅在烛上。”于是,徐樾拜谢而去。

船至吉安,登陆休息。然而,下榻的驿站早就被久候的人群包围。王阳明强打精神,为三百多名学子讲了最后一堂课。

诸生彭簪、王钊、刘阳、欧阳瑜等三百多人听他讲学,王阳明站在临时的讲台上演讲,强调道德修养功夫“只是简易真切,愈真切,愈简易;愈简易,愈真切”。人们听得入神,无不信服。当走下讲台时,王阳明却感到一阵头晕目眩。接下来的几天里,王阳明疲惫不堪。一路奔波忙碌和讲学,五十七岁的王阳明身体已经吃不消了。

此后,一路上的老百姓知道王阳明又要为民除害,激动地夹道欢迎。行至南昌时,全城老百姓早已把王阳明当圣人一样爱戴供奉。大街小巷挤满了人,纷纷来拜见王阳明,几次都因百姓太热情而导致军马不能前行。南昌百姓拥上街头顶礼膜拜还不尽兴,王阳明只好端坐于衙门,让百姓东进西出,排队瞻仰。

最后,王阳明不得不请他们都回去,这样才能加快行军,早日平灭广西之寇。自古以来,能受老百姓如此爱戴的人,恐怕并不多啊!此后,王阳明前往思恩州和田州,许多学生沿途求见。由于军情紧急,他无法一一满足他们的要求,只得答应大家等班师回来时再见。只是,他没想到这一去却成了永别,再也没能回来。

(待续)




有些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朱厚熜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得到恩宠的结果。得到这样的殊荣,应该适当让步报恩,比如认朱厚照为亲哥哥,认朱厚照的父母为父皇母后,如果朱厚照不答应这个条件,当初肯定不会选他接替朱厚照当上皇帝。

朱厚熜相当于钻了一个大空子,因为在挑选他之前没有明说,正式让他登基之后,他明确拒绝认朱厚照的父母为父母,他只认自己的父母为父母。大多数大臣肯定是不接受的,这相当于过河拆桥,只有两个在官场特别失意的官员觉得遇到了一次升官发财的机会,于是上奏疏极力夸赞新皇帝的主张,这就是持续三年的大礼议事件

那些跪伏哭谏的大臣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其中有17个大臣被活活打死,这个13岁的朱厚熜也真是一个狠人大礼议事件之后,这位只有十几岁的小皇帝,渐渐地成为一位独断专行、刚愎自用的皇帝。这位小皇帝跟朱厚照是两个极端的人,他并不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是被恩赐的,他认为自己当上皇帝是理所当然的。

这个大礼议事件中,王阳明不会反对新皇帝的主张,但也没有发表言论支持新皇帝的主张,这让新皇帝对王阳明有些不爽。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王阳明其实是暗暗支持新皇帝的主张的,但如果他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定会受到很多人的人身攻击,他没有必要给自己自寻烦恼。

事后有弟子问王阳明的态度,王阳明说:新皇帝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可以理解的,报答来自别人的恩宠也是应该的,众多大臣的话未必是对的,张璁、桂萼的观点未必是不对的。

“王明心学”在大礼议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朱厚还是对王阳明不满,因为他期待着王阳明做明确的表态,但王阳明太超然物外。

做人必须做一个正值的人,但在错综复杂的权利纷争中,不可以太极端,得学会走中庸之道,否则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人捅上一刀。

中国人普遍不能像欧美西方的人活得那么洒脱,因为历史不一样,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跟他们不一样。


Copyright 2023 深圳市心灵通心理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406026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