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西彭措堪布
作者: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因此你们应当舍弃黑业、杂业,修习白业。
(接上)
摄义
以上四条道理,总的概括了业果方面的道理。对业果能否获得定解,都是依靠这四条。所以,对这四条道理,必须努力生起定解。
苦乐唯一是由黑白业产生,苦乐的差别唯一是由二业的差别所决定。这两条决定之后,自己的行为方式就能得到决定,即:要现前乐果,唯有造集乐因-善业,断除苦因恶业。而且,善恶业不是来自他处,唯一来自于自己的身口意。换句话说,当下身口意是怎样一种表现,直接决定自己未来的苦乐如何,即每一个念头、每一句话、每一种行为,都决定有它相应的果报。所以,行为上必须遵循业果规律来取舍。依靠业决定之理,身口意的行为就会有正确而清晰的方向。
进一步认识“业的自性是增长广大”,能使我们不忽略对微细善恶业的取舍。每天早晚须念诵百字明和金刚萨埵心咒,就是要将一天所造的恶业及时忏悔清净。否则,恶业在相续中不断增长广大,再想清净就很困难,所以,以这一条可以使人在行为上谨慎。
“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是从正反两方面对业决定之理再加以阐述。决定了这两条,就会远离犹豫或侥幸的心态。由于深信所做不坏,心中便不会认为:我行善却无人知,白做了吧!也不会认为:我做了这件坏事,也许没事吧!总之,不会再有种种不正确的心理。所以,不能忽视对业果的思惟,实际上,它对转变心态有很大的作用。
以上四条是大原则,周遍在一切业果相中。下面只是在这四条大原则的前提下,分别具体思惟十黑白业及其果报的差别。前者是总说,后者是别说。别,是总的差别;总,是别的总摄。首先,必须对这四条总纲获得定解,才有观察业的智慧。上面提到人生观、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其实,对业果的道理获得定解之后,决定会出现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因此,学好了业果,应当会有一番改变。因为原先对业果无知或者只是很粗略地了知,并没有在心中形成见解,相比之下,世间邪见的熏习更深更强,所以行为方式多是照着世间邪见转动。如果这些不正见仍然很坚固,行为就不会从根本上好转。相反,一旦业果正见建立起来,相违的邪见同时就会从根本上被摧毁,从此对待一切人、事、现象,都会缘业果正见来认识、行持。
总的四条道理非常简明。以后看待问题时,心里应把握这四条,对照自心来分析:这是白业、这是黑业,这是白业果、这是黑业果;最初的业即使微小,也会感召大果报;希求某种果,则须在相应的因上积聚;已造下某种恶业,就不可能侥幸逃脱,必须以忏悔来对治。这样如理辨别,就可以决定行为取向,这就是建立在业果道理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所以,这四条决定之后,自己的思惟方式将随之转变。学好这些道理之后不是没有用处,而是形成观念之后,时刻会起作用,能在一切时处摄持和引导你。
阅读《贤愚经》时,不要像看故事一样,因为真实修行的人,理念绝对和世间人不同。参阅这些公案、因缘时,应将公案中的人物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榜样体现在何处呢?体现在他的用心和行为上。他们遇到顺缘和违缘时,会运用业果的道理来思惟、行动,这就是应学之处。
譬如:《贤愚经》中说,有一对穷夫妻穷得只剩一匹布。丈夫披布出去乞讨时,妻子只能裸体坐在草垫上,妻子出去时,丈夫也是如此。有一位比丘前来劝化他们供养、闻法,他们当时面临着取舍的问题:一是舍弃布,意味着可能死亡;一是不舍弃,但不能完成供养佛僧的善业。在这个关头,就看是什么见在起作用。一种很世俗,认为如果供养这匹布,两个人只有裸体坐在家中,不能出去乞讨,最后只有饿死。一般人想到这里,往往会选择保全自己。另一种则认为:供养布是善业,由此后世决定获得安乐,舍命也应行持。在这面临何取何舍的关键时刻,穷夫妻是因见到大义而决定供养的。
所以,依止因果正见就能使人舍身成仁、成就大义,这是正见的力量。凡夫虽不能如同圣者般,但在这种关键时刻,若能思惟业果的道理,便能趣入白法。我们在生活之中处处会面临业的取舍,如果没有因果正见,一般人无明力大,往往会造黑业。所以,龙猛菩萨说:没有业果正见,就会堕入恶趣;相反,有了业果正见,就能将自心转向善业。
《贤愚经》中还有一则金毛兽的公案。金毛兽当时也是思惟到舍身救护众生能完成生命的大义,所以才能发起并增上利他之心。这也是透过思惟业果勉励自己,使自己趣入白法之中。此外,还有许多具足因果正见的人,虽然一贫如洗难以维持生计,但因为正见力量强,在思惟了后世的大义之后,就能心甘情愿地布施。又如:沙弥遇到淫女诱惑时,因为思及舍戒和护戒在业果上的差别,而发起宁可自杀也要护戒的誓愿。再比如:《毗奈耶经》中说,当时释迦族人在佛的教化下,都已证得真谛。他们在琉璃王入侵、面临杀身之祸时,也是因为有业果正见的摄持,而宁可被杀也不杀人。所以,思惟业果极其重要,这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修行高深的人不需要的修法,而实在是任何入道者都不可缺少的修法。换句话说,没有生起业果正见,不必说上上的修行,即使人天正道也无法真正趣入。
接下来,对业增长广大之理,心中须生起定解,这时才知恶业比蛇毒更可怕,对于熏入恶业种子不会认为无关紧要,而会心怀恐惧。修行人之所以能小心防护细恶,就是因为畏惧因果。像阿底峡尊者这样的大成就者,平时手持曼茶盘,一发现身心有不符合戒律的地方,当时就励力忏悔。只有业的正见产生了,才能养成这种防微杜渐的品格,因为这种品格是建立在正见之上的。
为什么一个人行善会有那么强大的意乐?这也来自于对业果的定解,即体认到以小善能产生大果,对这个道理决定了,行善的热情就能超过追求财富、女色、地位等的热情。所以,思惟业果非常重要。能否从一个俗人转变为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关键就在因果正见。比如:西藏的奔公甲格西,原先是个大强盗,但在皈依三宝、认识圣教之后,他变成一个非常规矩的修行人。从他的修行事迹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业果正见在改造一个人。譬如:有一次,奔公甲到施主家里,施主们正好外出,他当时便想:我没有茶叶,应当偷一点以后住山时好用。当他刚把手伸入茶叶袋时,马上生起正念,大喊:我这个人正在偷茶叶,把这只手砍断!这就是业果正见在起作用。所以,业果正见是内在的阿阇黎,在面临取舍之时,他会及时帮助你遮止恶行。
总而言之,声缘、菩萨、大成就者以及世间人天等,不论是何种阶层的人,都超越不了业决定等四条规律。所以,我们应当按照传承上师的教言,从微细乃至极微细之处,精勤地如理取舍。
今初。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先提一问:上面思惟总的业果时,已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业增长广大、未作业不会遇、已作业不失坏等四条道理,但是业果的种类无量无边,首先应当对于哪些业果的道理发起定解而做取舍呢?
回答: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总的能够转趣善行和恶行,唯一是以身口意三门来决定。(不是在身口意之外,另有一种趣入善恶业的门。)三门一切的善不善行,虽然以十业道不能完全含摄,但是针对粗大明显的善不善法、作为罪恶根本的极大方面,在《正法念住经》等经典中,世尊以摄集扼要的方式宣说了十种黑业道。如果远离这十种黑业道,也就统摄了诸极大义利的扼要,因为见到能摄极大义利扼要,所以佛说十种白业道。
下面引教证: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俱舍论》中说:“对于善不善行之中粗大明显的方面作归摄,如其所应,在经典中宣说为十业道。”
譬如:五无间罪中,杀父母、杀阿罗汉属于杀生,以恶心出佛身血属于嗔恚,破和合僧属于妄语。此外,污比丘尼属于邪淫,杀见道菩萨、杀有学僧伽属于杀生,夺僧伽资具属于不与取。
十黑业未包括的是:吸烟、饮酒、吸毒等,根本烦恼中的慢、疑等,随烦恼中的嫉妒、谄诳等,还有佛制罪等。十白业未包括的,是断除这些黑业的白业。
《分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分辨阿笈摩》中也说:“应当防护好自己的语言,防护好自己的心,身体不应作不善业,依靠这样善能清净身语意业的道,将会获得佛陀所说的菩提道。”防护好自己的三门,使身语意不夹杂罪染而清净,便能成就菩提道。因此,佛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强调十业道取舍之重要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
通过善巧了知十黑业道及其对应的各种果报之后,对它的等起也应当防护,使自己的身口意毫无黑业混杂。依止这样的十善业道,是成办一切三乘以及士夫自他两种义利的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所以佛多方面数数称赞。
什么是十善业道呢?仅仅不趣入十种不善业,只是成为无记性,不能称为十善业。善加了知十恶业的过患之后,发起远离十不善业的心,才属于十善业。
《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何等名为根本依处?谓十善业。”
这段经文宣说了十善业是世间人天圆满和出世间三种菩提的根本依处。为什么十善业叫作善法呢?因为不论人天之身,还是声闻菩提、独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必须以它为根本,才能获得成就。经中连用了三个“根本依处”,以着重强调十善业道的重要性。
《十善业道经》中,世尊告诉海龙王说:“海龙王!你看这佛身,是从百千亿的福德所出生的,各种相好庄严,光明显耀,映蔽大众……你再看这些大菩萨们,妙色庄严清净,这一切也都是由修集善业福德而出生的。再说天龙八部等具有巨大威势的有情,同样也是以善业福德而出生的。”这一段佛语告诉我们,一切世出世间的成就都要建立在善业的基础之上,没有善行的积累,便没有成贤成圣的所依。
下面再以大地的比喻作强调:
又云:“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龙王!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菩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经中又说:“龙王!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经商、航运、种植等事业,一切种子集聚出生一切谷物,农务耕耘以及地水火风诸大种,都是依靠大地而安住。大地是这一切的依处。龙王!同样,这十善业道是转生人天的依处,是获得声闻有学、无学诸沙门果的依处,是获得独觉菩提的依处,是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陀功德法的依处。”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因此,对《华严经·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律仪的所有义理,《入中论》中也以总摄的方式说:“诸异生、诸声闻、诸独觉、诸菩萨,这一切决定胜和增上生的因,除了戒之外没有其它。”
“戒非余”:不是说只有戒是因,其余禅定、智慧、大悲等非因,而是说成办增上生与决定胜决定不能离开戒,远离了清净戒,绝对没有增上生和决定胜的成就。
所以,十善业道是一切世出世间成就的根本依处。佛教的纲要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其实已包含了一切佛法,因为佛法无一不是断恶行善之法。
往昔,善信菩萨出生在无佛法的时代,那时世间根本见不到佛法。善信菩萨依靠自己的善根力,一心想寻求正法,由他的诚心感应,虚空之中传来声音:“从此地向东方经过一万由旬的地方,有一个国度,其中有一女人,出身很卑贱,相貌也异常丑陋,似乎她还了知半偈。但是,在途中有一段长宽各一万里的淤泥地,脚踩在上面,身体就会陷溺。”善信听了之后,全然不顾安危,身心踊跃地向前行进,竟然趟过了这段淤泥河,见到了那位女人。善信菩萨对待她就如同对佛一般地恭敬礼拜、赞叹。女人说:“诸佛的妙法无量无边,但我听闻的只有半偈法。”善信跪下来乞求:“愿闻半偈妙法。”女人说:“唯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已。”善信听后身心清净,再再思惟法义而洞然了达其中旨义,顿时获得神通,飞回本国,普遍宣扬这半偈妙法,降伏诸魔。
此处可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之中含摄了无量妙义,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所以,不能认为断恶行善只是下劣者才须行持的道法,上等者不必行,而应认识到,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声闻缘觉、一切人天,这一切暂时增上生和究竟决定胜的成就,无不是从善业出生的。因此,经中赞叹十善业道是根本依处。
应当断除狡诈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如是不能对一分戒律数数修习防护,反而自说我是大乘人,这是极应呵责之处。
下面引《地藏经》为证,说明这种狡诈之语是大妄语,是断灭语,以此将会颠倒堕落: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地藏经》说:“通过此等十善业道,便能成就佛果。假如有人从存活以来,下至一种善业道也不守护,反而自称:我是大乘人,我寻求无上菩提。这种人极其诡诈、虚伪,是说大妄语(非菩萨而自说是菩萨,非大乘而声称是大乘,超过一般上人法妄语,故是大妄语),是在一切诸佛世尊面前欺骗世间(表面上让诸佛世尊作证,承诺自己要利益世间,成办世间义利,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去修行它的因——十善业道,所以是在诸佛前欺骗世间),是说断灭语(以无因而求果,是说断灭语),此人由于愚蒙而至命终(最后因痛苦蒙蔽而死去),颠倒堕落。”“颠倒堕落”,即是恶趣的异名。
《地藏十轮经》说:戒体破破烂烂,却还承诺许多大事,这是极应呵责之处。所以,明明不合理却还狡诈地显现为如法的行为,极不应理。
因果之相无量无边,虚云大师曾说:“因果二字,是一切圣凡、世间出世间都逃不出的。”六道众生不离因果,声闻、缘觉、菩萨同样不离因果。世间人天的道不离因果取舍,出世间声缘菩萨的道同样不离因果取舍。可见,这个因果法门贯穿了从粗到细、从浅到深、从世间到出世间的无量层面。对我们来说,应当从何处趣入修行呢?应从十善业道趣入,先从自己能实行的浅近之处做起,再逐渐深入广大。试想:修行不从此处趣入,又能从何处趣入呢?我们不可能在山河大地上修,也不能在他相续上修,显然,除了自己的身口意业之外,再没有其它可修之处。如果连粗大浅近的身口意业都防护不好,能不能行得深广呢?显然不能。譬如:现在还在呀呀学语,能不能辩才无碍呢?现在还需扶着凳子走路,能不能飞跑呢?显然不切实际。所以,一般人应先从浅近之处实际做起。佛说这是根本依处,但是人们往往因我慢心而不重视这样的基础修行,喜欢空谈玄妙。然而,脱离了这样一个根本依处,一切只会空无建树。
因此,佛在经中苦切劝导,不可能还有更重的语气了。佛赞叹十善业道是一切圆满的根本依处,如同大地一般。大地是何等重要啊!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座建筑,任何一种草木种子,任何一种事业,都不能脱离大地,离开了大地,连芝麻许的法都无法建立。十善业道就是这样一种法!她是一切人天果位、一切声缘菩提、一切菩萨妙行、一切佛功德法的依处。离开这个守护十善业道的法,将不会有任何成就,一切戒定慧的功德,一切声缘、菩萨、佛的成就都免谈。
《地藏经》中,佛还用极严厉的语气呵斥那种浮而不实的人。佛说:一生连一种善业道都不能好好守护,却大言不惭地声称我是大乘,我是寻求无上菩提的菩萨,这种人是说大妄语,是在诸佛世尊面前欺罔世间,是说断灭语,将会颠倒堕落。佛这样呵斥是有深意的,佛是苦切劝导我们应在十善业道这样的基础上扎扎实实地修起。当年太虚大师说过一偈名言:“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所谓人格的完成,即是十善业道的完成。所以,我们必须打好基础,首先按照十善业道,修好自己的身口意,能这样改过自新,才是真正的下士。这个地方修好了,就能顺利进入别解脱戒,再到菩萨戒、密乘戒,一分一分深入,一分一分广大,最终便能成就佛果,这就是“真现实”。所以,从十善业道修起,由浅近而深广,是一个重要的行持原则。
初中分三:一、正显示黑业道;二、轻重差别;三、此等之果。
为什么首先显示黑业果呢?因为修习业果,首先要从断恶开始,而断恶的前提,是对黑业及黑业果的相产生决定的认识,所以,首先应显示黑业与黑业果。
我们现在处在一种如临深渊的状况之中,什么是如临深渊呢?就是身在悬崖,一不小心,就会坠落而粉身碎骨。造十黑业会堕入恶趣深渊,这是业的必然规律,谁也无法改变。我们的处境可怕到三门稍有放纵,就会种下地狱、饿鬼、旁生之因,而且此因一旦种下,肯定会成熟爆发。譬如:面对严厉的对境时,若稍起轻慢、嗔恚,或者说错一句话、非理作意等,就会造下大恶业。一刹那之间,就可以焚毁多劫种植的功德林,使我们在地狱中多劫受苦,是如此可怕。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以业果正见摄持,的确时时都是在往刀山上走、往火海里钻。只有具足业果正见的人,才能真正保护自己。
世人想依靠保险或者依靠名声、财富、子女来保护自己不堕落、不受苦,但这些是不会有真实保障的,唯有心中的因果正见才能遮止我们堕落恶趣。
现在,要生起这个正见,首先应从十种黑业着手,重点在观察黑业和苦果的关系,业和果一定要联系起来观察。往昔不知黑业的过患,所以造恶不畏惧,由此趣入恶趣,而现在则须逆行,关键是要认识:以十黑业会显现何种可怕的果报,而且黑业会如何增长广大,业果一旦成熟,将无药可救,即使诸佛大悲之手也无法遮止。必须这样认识而产生畏惧,才能遮止黑业。
对于这些相,上面已经总说,下面开始是分说。总说之后还是有必要逐条分说,这样才能在心中引起广大具体的认识。以佛语为量、以种种公案为样本,一一对照自身来思惟。这样转变自心,五次、十次、二十次、三十次,一次次地衡量认识,到一定程度时,心就会猛利变动,认识到量时,就会引起牢固的因果正见。以有力的正见摄持自心,就能不缘黑业而转。我们无始以来的分别心就像十分顽皮的孩童,如果没有一只强有力的手抓住他,根本无法管制,而这只手就是因果正见。
如果没有学好因果,我们的心便会很迷乱、很疲软,以这种状态不仅不能善护三门,反而处处都在造恶。《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所以,一定要生起强有力的业果正见才有解决的办法。能否生起业果正见,关系到我们生生世世升沉的切身问题。在目前邪见深重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极为严峻、紧迫的问题。如果不以这个正见摄持,则无论再如何高谈玄妙,一落到现实生活之中,就可以发现自己的行为与因果违背之处不计其数。所以当务之急,应当对业果的道理努力作一番如理思惟,在心中建立起牢不可破的因果观念。
今初。云何杀生?《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如何是杀生?《摄抉择分》对此宣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种相,而本论是把中间的想、欲乐、烦恼三相摄入意乐一相之中,再加上加行,总共摄为四种相,即:事、意乐、加行、究竟。以这种方式容易解释,意趣和前者并不相违。
事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
杀生的事,是指具有生命的有情,也就是命根没有断绝而仍存活的有情。如果是杀者自杀,只有加行罪,不得究竟罪。《瑜伽师地论》以自杀不得究竟罪的意趣,或者为了分析杀生究竟罪的缘故,界定杀生事是排除自己的其他有情,但并不是说自杀没有加行罪。
杀生事--“具命有情”当中有个“命”字,这个“命”是生命的意思。杀害生命被放在十恶业之首,可见佛教真正平等尊重每一个有情的生命。在这个世上,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每一个有情最珍爱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所以都不愿被摧残。对杀生事的范围不能理解得太狭隘,须知它包括了整个法界当中各种类型的生命,无论我们伤害任何一种生命,平等都是杀生。众生是“含灵”,或者说是“有情”,而不是泥土、砖石,所以它们都有苦乐的感受。一个生命,从本质上来说,圆满具足如来藏。认识这些道理之后,对一切生命都应当尊重,应当树立尊重生命的观念,而不应该摧残。只有尊重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最后自身才能获得真正的安乐。从世间的因缘来说,任何一个生命过去世都曾经是哺育自己的母亲,我们怎么忍心对母亲惨下毒手呢?将心比心想一想,如果自己连一根针刺的痛苦都不愿接受,为什么要把断命根的剧烈痛苦加在同样有着苦乐感受的有情身心上呢?所以,要珍爱任何一个生命,任何摧残生命的业都是很严重的罪业。
(待续)
“未造业不会遇,已造业不失坏。”没有行善就不会得到福报,没有造作恶业就不会有恶报。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自己没有修集能感财富的正因之业,就决不可能有财富的果报。
人需不需要认命?对于不能改变的东西,需要认命。对于可以改变的东西,就不认命。比如你出生在怎样的家庭,你拥有怎样的父母,你是怎样的容貌身材,这些生来就是这样的,需要认命。
对于这些生来就是这样的不能改变的,如果不认命,后果很悲惨。一位58岁女子A向我求助,她因为不能接受自己的妈妈而走上一条恶性循环的道路。
A是家中老二,上有一个姐姐,在她只有14个月大的时候,妈妈又生下弟弟了,弟弟出生之后,妈妈没有精力照顾她,不得不把她放到舅舅家抚养。
对于一个14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她跟妈妈是一体的,妈妈就是她的天,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有一天妈妈突然把她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家庭中,这个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抛弃了,内心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
这么小的孩子还不会说话,不会通过嘴巴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她会通过表情眼神及肢体动作来展现自己的心理活动。这样的孩子会表现出胆怯、忧郁、忧伤的样子,会很乖很听话,会缺少灵性,不爱笑,对人不友好,孩子的这种表现自然不招人喜欢。
如果再有对比,就更加不招人喜欢了。舅舅家有一个比A小2个月的表妹,表妹从出生起就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内心安全感满满的,所以显得很可爱很有灵气,见人就笑,任由谁抱都很喜欢。
有了强烈对比之后,身边的人都夸表妹可爱,都很喜欢表妹,而不喜欢幼小的A。A从小就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是没有价值的,是不受人喜欢的,A到了读书年龄的时候,妈妈把她接回家里。A有五姊妹,下面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五姊妹中,除了A之外,其他四个都是活泼可爱正能量满满的人,只有A是一个自卑敏感多疑胆小的人,A既很依赖妈妈,又很讨厌妈妈。
自卑敏感多疑的、活不出自我的A,虽然能正常地读完小学中学及中专,然后能正常地工作,但在恋爱婚姻中就出问题了。A自卑,不相信自己值得别人爱,所以不敢渴望爱情,只要别人不嫌弃自己就非常OK了。
有人给A介绍一个对象,这个男子是二婚的,A内心其实不怎么喜欢这个男人,但看到这个男人仪表堂堂,感觉跟这个男人走在一起,很涨面子,瞬间就同意处对象了。A害怕夜长梦多,相识一个月后就登记结婚了,然后快速怀孕。然而两人真正住在一起,才是噩梦的开始。
在婚姻中,A受尽老公歧视折磨,不得不离婚,带着女儿独自生活。A与自己的母亲是相爱相杀的关系,这种关系模式复制到她跟女儿的关系上,她跟女儿也是相爱相杀的关系,而且更加恶劣。在女儿22岁大学毕业那一年,A跟女儿的关系恶劣到极点,某天A情绪失控地拿着菜刀追砍女儿,女儿不得不逃进家里的卫生间避难。女儿躲在卫生间十几个小时才敢出来,这次严重的阴影导致女儿出现精神分裂症。
女儿的精神症状反反复复,多年一直没好,A因此找到了我。A本人也出现严重的心身疾病,A患了胃癌,因为胃癌做了手术,目前身体状况很差。
以上就是不接纳自己,不接纳妈妈,不接受命运导致的因果报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