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范围 儒释道

服务范围

《王阳明传》第八章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1)
2024-08-27 来源: 浏览量:117

催眠师黄丽娟高能量式催眠法创始人)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即王守云)(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军事天才,多次在国家出现内乱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平叛止乱。他以文官掌兵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护国安民、力挽狂澜,堪称国士无双;他又是一位诗文高手、书法大家。

王阳明一生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过这也使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人称“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25257eca4b2c7a4f1aafdefaf6439ce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孙中山

 

王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一样深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杜维明

 

 

(接上)

回程路上,朱厚照也是走一路玩一路,游镇江,登金山,自瓜洲过长江。其间,他还跑到致仕在家的杨一清家做客,闹腾了好几天。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的一天,朱厚照一行人经过淮安清江浦时,发生了一件诡异的事情。那朱厚照见崇山层叠,古木森然,水上风景优美,鱼翔浅底,心中顿起渔夫之兴,他便自驾小船去捕鱼。有四名太监随行,两名太监划桨,两名太监布网,渐渐地荡入中流。收网时,发现很多鱼入网,朱厚照便尽力拖拉,船体一下子失去平衡,使他跌落水中。朱厚照不识水性,入水后胡乱扑腾。侍从们吓得脸色惨白,赶忙纷纷跳入水中把皇帝救上了岸。被救上岸的朱厚照继续钓鱼,尽兴方归。

也许是水呛入肺,加之惶恐惊悸,从此时起朱厚照身体开始变得虚弱,每况愈下。这个从前精力旺盛的正德皇帝变得整天无精打采,再也没有了以往的精气神。随行太医认为朱厚照这次病得非常重,能挺到回北京就不错了。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间,朱厚照一行人到达通州,江彬提醒朱厚照不要回紫禁城,因为一旦回紫禁城,再要出来就难了。江彬设法让朱厚照相信,在通州完全可以处置宁王余孽,完事后可以去江彬在大同建造的行宫。朱厚照欣然同意,就在通州审讯朱宸濠同党。

不过,这时的朱厚照身体更加虚弱了。他经常会莫名其妙地浑身发冷,不停地咳嗽,没有力气。从症状来看,可能是入水受惊之后,加上九月秋凉引发了肺炎。在今天,肺炎只是一般病症,消炎加上休养就能痊愈。但在明朝,肺炎、肺积水可是要人命的绝症。

浑身虚弱无力的朱厚照并不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程度,毕竟他还年轻,三十刚出头,过去的身体底子也还不错,以为过些时日就会好起来。

于是朱厚照在通州下了一道圣旨:令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鸿胪寺、锦衣卫、六科、十三道,每衙门只留佐贰官一员在京,其余并内阁、皇亲、公侯、驸马、伯俱赴行。朝廷每个部门只留一个副职在北京处理政务,其他官员还有皇亲国戚都要赶到通州开会。

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内阁集体上书表达异议,但朱厚照执意要大家来通州,一起商议如何处置朱宸濠。于是所有官员和皇亲国戚纷纷赶往通州。当他们见到脸色蜡黄、气喘吁吁的朱厚照主持大局时,很是奇怪:好好的一个人,怎么就病成这样了?

经过一番讨论,除了已经关起来的钱宁,为朱宸濠恢复护卫的吏部尚书陆完、几个重要的太监、锦衣卫指挥、监察御史和河南布政使等人全部被关进牢狱。当钱宁和陆完被拖到朱厚照面前时,他恨得咬牙切齿,这些家伙居然以谋反来回报自己的信任。他令禁军把二人剥得一丝不挂,五花大绑,让他们站在严寒天气中向他们身上吐口水。凌辱完毕,他下令把钱宁凌迟处死,将陆完发配到福建靖海卫戍边。

同时,朝廷又着手处理朱宸濠反叛集团。这天,正阳门法场上空灰路阴沉,寒风飒飒。六辆囚车分别枷载着朱宸濠、致仕在家的都御史李士实、人刘养正等人。囚犯们披发跣足,面容憔悴。囚车缓慢移动,钧钩在亦冽朔风中颤动作响。钦命监斩官是太监张永。刑部大堂、都察院、锦衣卫的官员们也骑着马跟在后面。

围观看热闹的平民百姓蜂拥而来。张永捧出圣旨高声朗读道:“午时三刻已到,将反叛逆贼朱宸濠、李士实、刘养正等明正典刑!”于是响起一迭连声的吆喝,接着鸣礼三炮,附逆的李士实、刘养正等人被斩首。唯独朱宸濠因是大明皇室的嫡裔,身首不能斩断,所以采用燔刑。这是一种烧人致死的残酷刑罚。

同时,朱厚照降诏:永远废除宁王封国,以绝后患。

正德十五年(1520年)十二月十日,病入膏肓的朱厚照回到紫禁城。他还硬撑着身着戎装,骑着高头大马,沿着通往皇宫的甬道“检阅”了几千名捆绑着的俘虏。但由于病体沉重,检阅仪式匆匆结束。三天后,礼部就提出让皇帝亲自出席郊祀大典。朱厚照强打精神到天坛献祭。按照惯例,皇帝要进行四次跪拜。行初献礼时,朱厚照颤颤巍巍地刚要迈步,忽然口吐鲜血,眼前一黑瘫倒在地,再也爬不起来了。郊祀大典不得不终止。等到众人将其抬回紫禁城时,朱厚照已奄奄一息。皇帝的这次当众晕倒让满朝文武大臣忧心忡忡。

很多大臣开始上奏,请朱厚照考虑立储。朱厚照看着这些奏疏,内心十分纠结:自己才三十岁,正值壮年,也许还能挺过这一关吧。朱厚照对于储君问题仍然闭口不言,他祈祷自己能渡过这个难关。

很快就过年了,正德十六年(1521年)来了。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热闹的景象。正月初一,朱厚照先是带病去给死去的祖宗和活着的皇太后行礼,接着又接受文武群臣和四夷朝使的庆贺礼,同时,百官中的命妇到皇太后和皇后宫中朝贺。

看着满朝臣子都面露喜色,朱厚照的心情也变得好了起来,但他的身体并没有因为过年而有所好转。参加完这些朝会,因劳累过度,他又躺在了病床上,一动也不想动。

朱厚照沉疴难起,虽经御医精心医治,终难回天。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四日,朱厚照结束了荒唐游戏的一生,享年三十一岁。

尽管他的后宫嫔妃如云,美女无数,却没有留下可以继承皇位的子嗣。这让太后和群臣忧心忡忡。

朱厚照一死,最惶恐不安的是宠臣江彬。他原本计划是让朱厚照去大同行官,但朱厚照这次居然没有听他的,而是回到了北京紫禁城。在群臣都为皇位继承人操心时,江彬等人却越来越骄恣,竟然假传皇帝旨意,改西官厅为威武团营,自称兵马提督兼掌京内大军,所领弁卒也是狐假虎威,横行霸道。显然他们是想拥兵自重,以防万一。不过,朱厚照咽气时,江彬并不在身边。到三月,朱厚照已处于弥留状态,当时除了几名宫女外,只有两个司礼监太监。两个太监记下了他的临终遗言:“朕疾至此,已不可救了。可将朕意传达太后,此后国事,当请太后与内阁定夺。从前政事,都由朕一人所误。”

言毕,这位英俊爱玩的大明天子驾崩于豹房。朱厚照把身后事托付给皇太后和大学士,说明他心里清楚江山社稷还是不能交给江彬这类人。司礼监掌印太监魏彬受张太后之托,找到内阁首辅杨廷和,向他询问如何善后。并暗示太后的意思是从民间找一个婴儿即位,对外宣称是朱家正统。杨廷和则认为必须从各藩王中选合适的人即位。

朱厚照驾崩当天,杨廷和找到张太后商议,决定秘不发丧,先商量好由谁继统。朱厚照没有亲兄弟,最妥善的办法是从朱厚照的叔伯堂兄弟里寻找合适的即位者。随后杨廷和提出了他心目中的人选:封地远在湖广安陆(湖北钟祥)的兴王朱厚熜,时年十三岁。

杨廷和认为朱厚熜天生明敏、温文尔雅,好读书,有贤名,有明君气度。张太后同意了,不过她提出的条件是朱厚熜必须继嗣后才能即位,也就是必须认张太后为母亲,认明孝宗朱祐樘为父亲。

杨廷和当然同意这个条件。于是,他立即向群臣宣布这件大事,群臣顿时哗然。兵部尚书王琼表示强烈反对,理由是皇上朱厚照还有很多权伯,让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做皇帝太荒唐了。杨廷和拿出朱元璋制定的《皇明祖训》说,这里有“兄终弟及”的规定,他自认为不过是按规定办事。

王琼再表示异议,认为“兄终弟及”的“弟”必须是嫡长子,而朱厚熜是他老爹朱祐杬的次子,这不符合礼制。他认为益庄王朱厚烨(封地江西抚州)今年二十三岁,生性恬淡,生活简朴,而且是嫡长子,更适合。杨廷和听了,冷笑着提醒王琼江西刚出了个宁王朱宸濠,不要再提江西的朱厚烨了。王琼听闻心中一惊,明知失言却也无可奈何。朝臣们心中都十分清楚:朱厚熜只有十三岁,而朱厚烨已经二十三岁,杨廷和选前者无非是因为朱厚熄更容易掌控。但此时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位领群臣,只要他和张太后态度一致,这事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了。

接下来的一件大事就是除掉江彬。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十七日,杨廷和正式发布朱厚照遗诏,张太后下懿旨召江彬入见。江彬大摇大摆地来听遗诏,他不担心杨廷和,因为他来之前就已经和下属们商量好,只要在约定的时间内没有见到他出宫,军队就将采取行动。杨廷和当然知道江彬是有备而来,所以绝不会在这时对他动手,他便伪造朱厚照遗诏,命令江彬指挥的边防军撤出北京回大同。

命令即刻执行,边防军陆续北返。江彬的幕僚们怂恿他立即采取行动,可江彬犹豫不决,甚至派人去打探杨廷和的态度。杨廷和告诉江彬,他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对江彬的处理是未来皇帝的事,他一个首辅没有这个权力。

江彬得到这一消息后如释重负。三月十九日,边防军全部撤出京城,江彬现在成了孤家寡人。幕僚们劝他立即离开京城。江彬拒绝了。恰逢坤宁宫落成,正拟安置屋上的兽吻,杨廷和认为邀请江彬参加祭典是很合适的借口。就这样,江彬被骗了进去。在典礼进行到最高潮时,江彬突然发现露天礼堂周围多了很多士兵,皇城六门齐齐关闭。一股冷汗顺着江彬的头皮流了下来。他赶紧跑到西安门,见城门已经关闭,就慌忙转身向北跑,远远看见北安门的城门还没有关,心里才稍稍宽慰。正准备穿城出去,守城士兵一拥而上,将他按倒在地,紧紧捆住。江彬破口大骂,士兵也不和他计较,只顾拔他的胡须出气。江彬骂一声,胡须就被拔落一两根;骂两声,胡须就被拔落三五根。等江彬骂声停了,胡须已所剩无几。江彬被捕下狱,送进了锦衣卫大牢。随即江彬被凌迟,已经成年的五个儿子也被杀了,他的幼子江然及妻女都被发配到有功的大臣家为奴。另外,从江彬家抄出黄金七十柜,白银两千两百柜,其他珍宝不计其数。他的余党也被一网打尽。张忠、许泰两人免死充边。

解决掉江彬后,杨廷和随即着手清除朱厚照在朝廷和宫中留下的一切“污迹”。正德年间的弊政几乎被淘汰净尽。他还下令撤销了朱厚照一手打造的豹房等皇家娱乐设施,遣散宫中那些术士、僧侣、异域美女、歌手艺人。把朱厚照豢养的野兽宠物统统拉到郊区,或是放走,或是杀掉。同时,杨廷和废除了武宗朝种种弊政,罢免冗官,边军归卫,限制土地兼并,减免百姓税负。

经过一番拨乱反正,此时杨廷和权倾朝野,中外咸倚为重。他还将六部尚书都进行了调换,经常唱反调的兵部尚书王琼因为过去与钱宁、江彬等人关系密切,被以私通乱党的罪名革职。实际上自朱厚照死后,杨廷和开始主持朝政,王琼就非常反感。杨廷和也意识到必须把王琼这样一批人拿掉,否则无法稳定局面。

这样一来,王琼所赏识的王阳明也在朝中失去了依靠。

兴献王朱祐杭是明宪宗朱见深的第四个儿子,孝宗朱祐樘同父异母的弟弟,封地在湖北。朱厚熜是明宪宗朱见深之孙,兴献王朱祐杭之子。

朱厚熜从小就很聪慧。父亲教其背诵经典和学习义理,很快就能学会。在父母的呵护下,朱厚熜博览儒家群经,学识初有所成。他对“孝经大义”深以为然,于“先王至德要道”十分追慕。兴献王还曾将他送到湖广提学副使张邦奇处上学。张邦奇是个标准的儒士,“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认为学与行要一致。

三月十五日,杨廷和派定国公徐光祚、寿宁侯张鹤龄、驸马都尉崔元、大学士梁储、礼部尚书毛澄、太监谷大用等前往湖北安陆,迎接朱厚熜到京师即皇帝位。三月二十六日徐光祚等抵达安陆。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一日,朱厚熄拜别其父陵墓,次日辞别母妃启程。四月廿二日,朱厚熜到达北京郊外。

不过,杨廷和没有想到朱厚熜并不是个昏庸迂懦之辈。交锋第一个回合就见了分晓。朱厚熜一行来到北京郊外,杨廷和就指示有关人员:要以迎接皇太子的仪式迎接朱厚熜。

杨廷和是想使朱厚熜的身份有一个从皇太子到新君登基的演变过程,从而让天下人,更让朱厚熜清清楚楚地认识到:这至尊大位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朝臣们费尽心机保举得来的。

不料,年仅十三岁的朱厚熜不吃那一套:这天下原本就是我们朱家的,有你们什么事儿啊?

根据杨廷和的意见,礼部员外郎杨应魁安排朱厚熜由东安门入城。朱厚熜闻听当即表示拒绝,东安门是皇太子出入的门,他现在的身份就是奉诏即位的新君,应当走正门。

杨廷和曾帮明武宗起草遗诏。遗诏的内容是以明武宗的语气写的:“朕疾弥留,储嗣未建,朕皇考亲弟兴献王长子厚熜年已长成,贤明仁孝,伦序当立,已遵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告于宗庙,请于慈寿皇太后,即日遣官迎接来京,嗣皇帝位,奉祀宗庙。”

张太后颁发懿旨:“皇帝寝疾弥留,已迎取兴献王长子厚熜来京,嗣皇帝位,一应事务俱待嗣君至日处分。”

这两份诏书中“嗣皇帝位”四字最为关键。朱厚熜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说我是来继承皇位的,不是当皇太子的。”

尽管如此,杨廷和却仍坚持要朱厚熜按照礼部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的方案,择日登基。于是,十三岁的朱厚熜以坚决的口吻传话给杨廷和:“我朱厚熜不是先帝孝宗朱祐樘的儿子,所以根本就不是太子。如今,我以皇室族裔身份来继承帝位,就要用迎接皇帝的仪式进城,否则本王就打道回府。”

杨廷和有些诧异,没有料到这孩子这么倔强较真。也许是一时的孩子气吧。杨廷和以谨遵朝廷礼制为由,没有答应这个要求,坚持要求朱厚熜从东安门入城。

朱厚熜听闻,索性就在城外停车驻足,到处闲逛了起来。朝中那些大臣还有张太后却着了急。张太后想反正朱厚熜迟早是要登基做皇帝的,何必因小失大?便宽和大度地表示:不妨就依他走正门吧。

于是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这天,太后下达懿旨,令群臣出郊恭迎,劝朱厚熜进京。朱厚熜以即位皇帝身份从大明门直入文华殿。进京后,朱厚熜先遣百官告祭宗庙社稷,接着拜谒大行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梓宫后,又拜见了张太后,之后便出御奉天殿登上了皇帝宝座。

刚刚坐定龙椅,第二回合的较量又开始了:登基后的年号问题。朱厚熜继位后,内阁拟定了三个年号:绍治、明良、嘉靖。多数朝臣希望用“绍治”为年号,意思是“继承弘治”,也就是要继承孝宗朱祐樘开创的“弘治中兴”。朱厚熜却不以为然,拿起笔来端端正正写下了“嘉靖”两个大字,交给礼部尚书:“我就要这两个字,别的不感兴趣。”

这个“嘉靖”年号出自《尚书》:“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这两个字意指要以美好的教化让国家安定、祥和、强大。别以为十三岁的小孩好糊弄,人家是读过书的,知道哪个是好词儿,大主意要自己拿。

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正式登基,次年改元“嘉靖”,这个年号此后一用就是四十多年。同时,嘉靖皇帝尊正德皇帝朱厚照为明武宗。

 

 

“大礼议”事件的纷争

 

朱厚熜登基继位第五天,就提出要给自己亲生父母适当的称号和相应的礼制。

这也是与张太后和杨廷和等人发生冲突的引爆点:他不是孝宗朱佑樘的儿子,他有自己的亲生父母。既然他做了皇帝,那按常理,他的亲生父母必然是太上皇和皇太后。

这显然与张太后和杨廷和事先的约定有了冲突。杨廷和认为:当今圣上的亲生父母不能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因为他的帝位是从孝宗朱祐樘、武宗朱厚照那里继承来的,而不是从亲爹那里,就应当“继统须继嗣”。无论是讲饮水思源,还是知恩图报,都应如此。

朱熹说过,继承别人的皇位后,就要称此人为父,这是天理。而对于亲生父亲可以称皇伯、叔父。如此一来就可名正言顺、令天下咸服。程颐也说过:“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以程朱理学为据,朱厚熜就应当以孝宗为“皇考”,兴献王为“皇叔考”。

于是,来自礼部的一道奏折便呈放在朱厚熜面前:“宜尊孝宗曰‘皇考’,称献王为‘皇叔考兴国大王’,母妃为‘皇叔母兴国太妃’,自称‘侄皇帝’名,别立益王次子崇仁王为兴王,奉献王祀。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朱厚熜内心对此极度抗拒:“父母也是可以随便更换的吗?”

这杨廷和和其他大臣一共六十多人,多次上书力谏,望这位嘉靖皇帝认孝宗朱祐樘为父亲,兼顾天理人情,如此才符合体统。但是,兴献王只有朱厚熜这一个儿子,奉亲至孝的朱厚熜认为,自己为了当皇帝不认亲爹会遭天下人耻笑,良心上也实在过不去。

这时,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出现了:张璁。张璁,字秉用,号罗峰,浙江温州府永嘉(今温州市龙湾区)三都普门村人。少好经学,博学多才。但张璁运气不佳,七次进京参加科举都名落孙山,此时他中举人已经差不多二十年了。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第八次会试考上中了进士,这一年他已四十六岁。

他没有被选中成为庶吉士,没能进入翰林院,而是被分配到礼部,只是个实习生而已。不过,张璁一进入政坛,就遇到了“大礼议”事件。他找到黄绾和方献夫这两位王门弟子虚心请教,反复研讨,写下了一鸣惊人的《大礼疏》。文中详细分析了杨廷和“继嗣论”中的漏洞,他的结论是嘉靖皇帝完全应该称自己亲爹为父,于情于理都无可指责。这道奏疏简直来得太及时了。朱厚熜在看完《大礼疏》后喜极而泣:“此论一出,我父子之情得以保全了!”

朱厚熜写了一封手谕,尊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要求内阁为自己草诏。按朝廷制度,没有内阁草诏,皇帝任何手谕都不具备合法性。杨廷和看到这封手谕,当即便封存不发。然而他没有想到,张璁的《大礼疏》引发的论争却一发而不可收。朝野上下都卷入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论之中。

由此,明代历史上震动朝野、天下人议论纷纷的“大礼议”事件就拉开了序幕。

值得强调的是,张璁奏疏中的核心理念都来自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文中言之凿凿、反复强调的“礼本人情”,成为打击冷冰冰的程朱理学的犀利武器。

在程朱理学中,所谓“礼”是圣人依据天理构筑的外在规范;在阳明心学里,心即天理,礼缘人情。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礼才得以行万世而皆准。即使是在儒家创始人孔子那里,讲到“仁”的理念时,也正是基于人皆有孝悌之情。

活泼、有温度的人情、人心,天然包含了一切圣贤规制的天道人伦之理。不近人情、不得人心的“礼”注定不能长久。按此道理,朱厚熜对自己的亲生父母有发自内心的感恩行孝之情,当然不能因为做了皇帝就弃之不顾。因为这是完全合天理、顺人情的。

张璁这道奏疏不仅得到了朱厚熜的激赏,也得到了不少官员学者的认同。当时赋闲在家的杨一清给老友乔宇写信说:“张璁此论,圣人不易,恐终当从之。”南京吏部尚书石宝也暗中告诉张璁:“慎之,大礼说终当行也。”王阳明得知后,也“心喜其说”。

于是,这次“大礼议”渐渐成为一场以权力斗争为核心,以理学心学为武器的意识形态的较量。那些在杨廷和改革中失势的官员纷纷跳了出来,声援张璁,而王门一期的席书,王门二期的黄绾、方献夫、黄宗明等人也坚定地站在张璁一边。

另一位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也操着笔跟上来了。桂萼,字子实,号见山,江西安仁(今江西东乡东北)人。正德六年(1511年)进士,授丹徒知县,因为人性刚烈,多次忤逆上官,仕途颇不顺利,被发配到南京刑部做了一个六品主事。

桂萼在官场摸爬滚打了十来年,很不得志。他通过在京任翰林修撰的兄长桂华获知朝中关于“大礼议”的纷争,又亲眼看见了张璁的神奇行事,悟出改变命运就在此时,便也跳将出来。他主动结交张璁,共同商讨策略,决心一起将“大礼议”这场意识形态斗争进行到底。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又一波攻势开始了。桂萼率先上书发难:皇上应速发明诏,追尊兴献王为皇考,并立庙于大内。称孝宗为皇伯考,武宗为皇兄,封蒋氏为圣母皇太后。这就是要彻底翻盘、推倒重来。桂萼简直是赌上了身家性命,公然与内阁叫板,大有分庭抗礼、势不两立之势。

朱厚熜拿着桂萼这份热度滚烫、陈辞激烈的奏折,心头为之一热。他边读边点头,大为激赏:“这本奏疏意义重大,天理纲常,要靠它维持了!”言毕,他马上趁热打铁,下旨召张璁、桂萼、席书入京议事。然后召杨廷和集议,一起讨论桂萼这份非同寻常、挠到自己痒处的奏疏。

然而,让朱厚熜等人没有想到的是,杨廷和选择了退场。他神情淡然地对皇帝行礼后,叹息道:“老臣请陛下允许还乡。”

朝堂顿时陷入一阵难堪的沉默之中。精明强干的内阁首辅居然不战自降了,朱厚熜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其实,此时的杨廷和确实不想干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朝臣生涯让他感到了疲惫和厌倦。而朱厚熜对杨廷和的跋扈和傲慢早已不满,干脆来个顺水推舟,点头同意了杨廷和致仕归里的请求。朝中一些言官纷纷上书,请求留下杨廷和。朱厚熜一律不答,扔在一边不理。

(待续)




朱厚照不顾无数大臣阻拦,执意要带着大部队御驾亲征,而且还要求王阳明把朱宸濠放了,再由他抓捕,王阳明当然不干。

朱厚照带着朱宸濠回京,一边走一边玩,经过一个风光优美的河边的时候,朱厚照突然异想天开,想学渔夫撒网捕鱼,捕到了很多鱼,朱厚照拼命把鱼拉上小船,不料船身失去平衡,朱厚照掉进水里,随从们把他从水里救上来之后,朱厚照还继续玩。

但这一次掉下水中之后,朱厚照的身体每况愈下,没多久就死了。

我觉得这件事情很诡异,我觉得有高灵在故意引诱朱厚照做这种荒唐的事情,然后让他一病呜呼。

一个正值善良的一心为江山社稷及广大老百姓着想的人,哪怕遇到很可怕的绝境,也会有高灵暗暗相助。比如王阳明当时乘船北上途中,突然得知朱宸濠起兵谋反,王阳明必须立刻原路返回,但当时原路返回是逆风,船无法开行。王阳明在船头上点起一根香,祈求上苍开恩,不一会,逆风变成了顺风,可以原路返回了。

朱厚照为了满足个人享乐的欲望,不顾江山安危,不顾无数大臣的阻拦,甚至还活活把十几个极力劝阻他的大臣活活打死。那些冤死的大臣的亡灵绝对不会放过朱厚照的,那些亡灵故意引诱朱厚照下河捕鱼,然后稍为用力一拉,让船失衡,让朱厚照掉进水里,然后再钻进他的身体里捣乱,让他的身体免疫力下降,让他感染肺炎,最后死亡。

亡灵究竟是怎样影响活人的呢?这其实跟催眠治疗的原理是类似的,比如亡灵通过意念沟通影响朱厚照:这里风景太优美了,这条河流太美了,水好清澈啊,河里的鱼好可爱啊,如果到河里撒网捕鱼,那真是太好玩太好玩了,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哦,错过这次机会再也没有这么好玩的事情了。

催眠治疗影响一个人的前提是顺应这个人潜意识的需求,亡灵催眠活人也是同样的道理,亡灵这样引诱朱厚照,是符合朱厚照追求刺激好玩的需求的。


Copyright 2023 深圳市心灵通心理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406026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