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雄著
海灯法师是我国当代蜚声海内外的一代佛门高僧与武术大师,他在佛学修证、武术实践、中医药术、诗文创作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一位集佛法、武功、医术、文学于一身的佛教界传奇人物。
山径人稀水欲冰,
光明无尽佛前灯。
升堂茶罢跏趺坐,
我是江南行脚僧。
——海灯法师
1956年8月至1958年5月,海灯法师应江西云居山真如寺虚云长老之邀,在云居寺担任了20个月的住持。
在1958年到1967年期间,海灯法师在江苏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境内太湖西山岛石公山石公寺任住持,海灯法师在寺中闭门修经、潜心向佛、刻苦习武、行医施术、妙笔著书,打下了扎实的修行基础。正如海灯法师自己所说的那样:“太湖西山岛上的10年,是我进一步闭关修炼、开悟佛法的地方,我的一指禅二指功也是在西山岛上进一步修炼成的。”
到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 海灯法师才又回到了四川绵阳地区江油县重华镇老家定居下来。
第一回 山雨欲来风满楼 远离尘嚣上孤岛
1958年夏季的一天。
茫茫苏州太湖,浊浪滔滔。
一条小网船劈波斩浪,出苏州古城胥门,经胥江河,直向湖中峰叠翠垒的西山岛而去。
船上有四个和尚:三个年轻的,年纪均在20岁左右;一个年长的,年近六旬。年轻的和尚们盘膝打坐在船舱里,闭目合掌,口中念念有词,正在虔诚地做着功课。年长的独立船头,仰面向天,远眺着地平线尽头隐隐约约的一叶岛屿。但见他身穿一袭赭灰色僧服长衫,足蹬一双千层底牛耳芒鞋,犹如泥塑木雕似的,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狭瘦的脸上神色木然。
这便是15年前在四川成都青羊宫擂台上以二指禅少林真功技盖群雄、声震巴蜀的海灯法师!他长得既非虎背,亦非熊腰;天庭既不饱满,地角也不方圆;身高不满五尺,脸庞也略嫌瘦小。但是那双眼睛却是炯炯有神。迎面的太湖风,猛烈而又骄横,揪得他身上的僧服猎猎欲飞、噼噼作响。然而,他那双迎风而睁的双眼,却连眨也没眨一下。
此时,海灯法师的心潮也与那茫茫的太湖水一样,起伏不停。
海灯法师的武术老师,早期有两位著名的武术家,一位是高道朱智涵,一位是王醴泉。他们不但都是中江龙台镇人士,而且还有着共同的师父——江湖人称“无敌手”的吴春。
吴春的武功学自祖父吴新基。吴新基幼年在少林寺出家,学得一身精湛的武功,壮年还俗,定居中江,传授武功,对其孙子吴春更是倾囊相授。
1930年前后,海灯法师先后师从朱智涵与王醴泉,学武求艺长达七年之久。朱真人是山东泰安人,曾遍访南北名师,1907年慕名吴春而入中江学艺;又研练罗浮山道长所传九式72气金钟罩,探微于少林、峨眉、武当诸家,并精通医理,尤擅骨科。海灯法师从朱道长学得少林南派功夫的“麒麟步”和“八卦掌”,还着力学习宝剑、单刀、双刀、枪、矛、棍等长短软硬器械和南北少林的技击功法。
后经朱道长介绍,海灯又拜师王醴泉,学习各种器械,着重练双节棍、三节棍、三角桩、追风盘破、七八缠丝、地木桩上的九步连环、南山折拗、青龙出洞、魁星点斗及柔术。
此外,海灯法师还博采众长,先后在中江从广福的肖云松、龙华道士高云鹤、外来武师方纯懿、陕西康世杰、大内高手后人石笋张玉麟、硬功名家兴发陈止亭、少林汝峰和尚处学得童子功、一指禅、梅花精拳、龙虎豹蛇鹤五形拳等武功。
遍拜名师、虚心好学的结果是:刀枪剑戟棍,无所不通;十八般武艺,样样可行。仅从历年海灯法师表演过的节目来看,其武艺就有:
少林棍、少林刀、少林枪、少林对剑、六通罗汉拳、龙虎豹蛇鹤五形拳、罗汉功、罗汉拳、金刚锤、方便铲、少林梅花精拳、单剑进枪、进铲、夺匕首、空手进枪(大刀、白刃、三节棍)、插子对枪和对串子、童子功、少林八法对打、罗汉观井、罗汉睡觉、独臂功、武当对剑、九节鞭、一指禅、二指禅、空手夺刀、三节棍对练、武松刀、燕子含泥、曲地龙、十八般兵器(包括虎头钩、峨眉刺等长短杂兵器)、待手对三节棍、左右金刚锤、硬气功等。
海灯法师担任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在那里讲经说法时,曾流传有他突然婉拒虚云长老挽留,离开真如寺,带着爱徒寂诚等不远千里,前往苏州寻找隐居之举止的多种民间传说,其中最煞有介事的是他当年在杭州比武时失手伤人一事。
说的是1952年在浙江省举办的体育运动大会上,海灯法师与一青年拳师比赛时,这位血气方刚的青年拳师亮出“西凉拳”与海灯法师交手。
“西凉拳”乃我国擒拿法中的上乘功夫。交手中,海灯觑出那青年功夫尚未到家,露出不少破绽,便有心谦让。谁知那青年年少气盛,不知深浅,用出了十分力气,右掌才发出,左掌又推进,构成连环套路,直取海灯“洪门”之处。海灯连连使出“罗汉软功”,招架中,他正想用“水中捞月”旋住对方拳掌,殊不料由于他下手过于疾速,操掌向前过猛,刹那间,一掌偏了些,只轻轻一拂,竟甩及对方下颌。当下,只听那青年“哎呀”一声,顿时血溢满口,双方忙罢手休战。海灯急上前看时,只见那青年的一对门牙已生生被他劈缺了一颗半……海灯见状,捶胸顿足,懊悔不迭。尽管那青年与裁判等人左右劝慰,也尽管海灯在这次运动大会上一举夺得拳剑两科锦标,但他还是觉得有违初衷,难以自容。所以不等比赛结束,就匆匆离开了杭州。
这次赛场失手,使海灯法师痛心疾首,深知自己的武术仍停留在当年的水平上,始终悔疚不已,认为这是他一生中不可抹去的耻辱。羞愧交加之际,他决意寻一偏远冷僻又便于修身养性、朝暮练功的地方隐居下来,静心苦练功夫。寻觅之中,海灯法师找到了位于江苏苏州市吴县境内的茫茫三万六千顷太湖之中西山孤岛上的石公禅院,决定在那交通闭塞、地处偏僻的孤岛上继续刻苦磨练,苦心修行,再求正果。
其实,这仅是传说。海灯法师突然离开云居山真如寺前往苏州太湖西山岛真正的原因,是他为了远离尘世的俗扰,继续静心修持。
话仍得从1956年8月说起。
当时,虚云长老已是118岁高龄,寺院要在他的寿辰举行盛大法会。按照虚云长老的旨意,其法会主要内容是讲经,要讲《金刚经》、《法华经》、《楞严经》三大部。虚云长老能讲,但年事已高,在任有方丈性福法师虽是大学生,儒门高才,但对这三部经研习不全。性福法师是四川人,他举荐海灯法师担任主讲并接替方丈。虚云长老德高望重,虚怀若谷,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名誉会长。印度、尼泊尔及东南亚各国僧人中,有不少是他的弟子。那年,曾与海灯一起同学于虚云长老门下的高徒度轮,就是在虚云长老的亲自提携与推荐下,去了加拿大,向西方的善男信女们传播东方佛学的。为此,虚云长老应允了性福法师的举荐,把法传给了海灯法师,并于1957年农历八月中旬,由海灯法师正式接任了云居山真如寺的住持。对此,有虚云长老当时致佛源便函为证:
佛源仁者慧鉴:
来函阅悉。仁者发心弘戒,续僧伽命脉,甚可嘉慰。惟既为阇黎,弘范三戒,律己应严,为众表率;传戒期中尤宜注意,切勿男女混杂,起人讥嫌。海灯和尚已允在戒期前来讲经,惟请准备《梵网经》、《四分戒本》及《沙弥律》三种经本,以便临时采用。此候法喜。
本山约有新戒十余人前来求戒。
虚云合十
又八月初七日
据当时听过海灯法师讲经的体光、清贤和意灵等法师回忆,他们不仅自始至终听了海灯法师讲经,并在同一个禅房坐禅。这次法会讲经第一期历时约六个月,每天下午开讲。海灯法师对这三部经文很为熟悉,有些章节可以背诵,义理讲得很清楚。休息时,海灯法师还教年轻和尚练武强身。虚云长老和性福方丈、众僧人、居士等,对海灯法师的佛学与武功等造诣,都非常赞赏。
有关海灯法师离开云居山真如寺的日期,也可从虚云长老1959年所著《重建云居山真如寺略记》一文中相关所记求证:
……丁酉春正月,兴建客堂、功德堂、钟鼓楼、韦驮殿、祖师殿、禅堂……冬十一年完成。夏六月,住持海灯开讲《法华经》,并为青年比丘二三十人,成立佛学研究苑,造就僧材。冬十二月,起禅七三期。住僧至二百众。
戊戌年,詹励吾居士发起兴建海会塔(规模悉仿南华)。夏七月,仍由性福接任住持。
可见,海灯法师是在性福法师的举荐与虚云长老的允准下,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担任了一年零八个月的住持。讲经期间,海灯法师还积极主持真如寺日常事务,带领僧众开发建设,重修了钟楼、鼓楼。至今,中梁上还有虚云、海灯的名字。直到性福和尚重新接任住持前,海灯法师才于1958年夏季离开云居山真如寺前往苏州的。
那么,海灯法师忽然辞去真如寺住持,离开了虚云长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代这事仍得从虚云长老说起。原来,当时“退居二线”的虚云长老,正承受着“整风反右”政治运动的冲击。净慧法师在其所作的《虚云和尚行业记-纪念虚云和尚圆寂三十周年》的回忆录中,有权威的记录。摘要如下: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保护宗教信仰自由。云门修建事宜基本完成。虚老自1943 年由曹溪来云门,决心重兴大觉禅寺,复振云门宗风,如是昼夜辛勤,宏规硕划,巨细亲躬,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大兴土木,广造梵字,历时九年,重建殿堂楼阁共一百八十楹,新塑大小圣像八十余尊,宝相庄严,梵刹清净,士庶瞻依,衲子云来。
1951年春,云门拟于春期传戒,各地闻讯前来求戒者颇众。其时适值全国“镇反”运动开始,有湖南某县不良分子x某等混入其中,湖南公安部门追至云门,将其捉拿归案。由是之故,遂引起乳源地方当局对云门寺新老僧众产生怀疑,甚至误传云门藏有军械、电台。地方当局乃于夏历二月二十四日派出百余人,于午斋时抵寺,将寺团团包围,寺之左右及后山高地,均架起机枪。当时全寺僧人百余人正在斋堂用斋,均不许高座。为搜寻军械电台,所有殿堂房舍均经详细搜查,一无所获。对于诸执事僧稍有可疑者,均次第叫出问话。至掌灯时分始离去。此即海内外一时甚传的“辛卯云门事变”的开始。直至夏历五月二十三日,京穗调查组至寺,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正确处理下,云门的这一“镇反”扩大化事件始告平息。这场历时三个月的“云门事变”,前后被拘禁僧人二十六人。
1958年春,“反右派斗争”在全国佛教界普遍展开,云居山大众亦在受教育之列。5月30日,老人书(虚云长老。笔者注)《云居山学习会示众》(“大字报”)五言偈一首以告大众,全文48句,是一篇很宝贵的历史资料。在此席卷全国的政治激流中,出现指向老人之“大字报”或“意见书”,乃意料中事。
原来,海灯法师凭借自己的预测,为躲避来势汹汹、铁面无情的政治风波,担心因自己的“历史问题”再使虚云长老雪上加霜,不得不辞去云居山真如寺住持之职而离开江西。
对此,范应莲在他所著的《我的恩师海灯法师》一书的第23章中也有类似的追忆:
1958年“整风反右”时,海灯法师正在上海讲经。江西批判虚云老和尚,多次通知海灯法师前去开会、揭发。海灯不愿去,上海市委统战部门、宗教部门也保护他,不让他去,讲他是穷人出身,没问题。结果江西还是给虚老戴上了右派分子的帽子。“整风反右”之后,全国各地一样,都让和尚去做手工劳动,学做花,并鼓励和尚还俗。海灯法师年已过花甲而且是大法师,不可能去做手工业,更不可能还俗。在这无路可走的时候,经隆生的介绍(隆生是苏州吴县人)到了苏州吴县……
虚云长老挽留无效,只得眼看着爱徒远走高飞,继续改由性福和尚接任云居寺住持。
上述四段重要的摘要,除了范应莲的追忆外,其余均摘自净慧法师编辑、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书名、河北省佛教协会1990年12月印行的《虚云和尚法汇续编》一书。
海灯法师离开云居山真如禅寺时,有寂诚与寂平两个年轻而又虔诚的和尚执意随他一起同行。
海灯一行来到苏州后,先登上位处苏州市西郊的木渎镇灵岩山,拜访了时任灵岩寺监院的净持法师,特意要求熟悉苏州佛门情况的净持向他们介绍偏僻冷落的庙宇,便于他们日后隐居修持。
净持是海灯的朋友,俗名李光兴,湖北武汉人,会使双枪,曾任叶挺将军的警卫员。1946年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遇难。同机的遇难者还包括王若飞、博古(秦邦宪)、邓发以及叶挺的妻子李秀文、五女儿扬眉和幼子阿九。
当时,李光兴手捧叶挺将军等以身殉国的那张报纸,在滔滔的嘉陵江畔抱头恸哭,引得路人纷纷止步围观。无意间,他又在这张《大公报》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位留学法国且有成就的化学家,毅然舍家归国效劳,迭经半年奔波,终未找到一份工作,愤然上吊自杀于重庆中山公园厕所内。文末还有一张死者随身带的护照照片。
触景生情,面对渺茫无望的前途,李光兴彻底绝望了。
于是,1946年春寒料峭时节,李光兴拖着麻木的灵魂和躯体,蹒跚地走进了汉口那座古林遮蔽、简朴雄浑的归元寺,剃尽头发出家为僧了。
从此,李光兴成为了净持和尚,开始了他那清苦寡淡的佛教徒生涯。他先在汉口归元寺受戒,再上四川峨眉山学佛。就在四川峨眉山学佛时,他认识了满腹经纶、才华横溢、风华正茂的海灯法师,并与其成为了同参好友。
现在,海灯法师一行来到苏州,听说净持和尚也早已云游到了苏州,并且正在灵岩山寺担任监院,于是,海灯法师就马上带着两徒弟登山及寺,拜访他昔日的同参禅友净持法师了。
见到好友海灯法师自天而降,净持和尚自是非常高兴。于是,在净持的介绍下,海灯法师一行即乘船驶入水天一色的太湖,直奔位处西山岛上的石公寺。
这时,随海灯法师同行的爱徒中,多了一个法名广法的年轻和尚。他当时是苏州东山龙头山龙头庙中的一个挂单的和尚,也是海灯法师早年收下的一个弟子,见到师父后,他竟说什么也要追随着师父一起前往西山石公寺。海灯收下了他。
寂诚是江苏泰州市人,长得虎背熊腰,身强力壮,一脸络腮胡须,让人望而生畏;广法是上海市崇明县人,生性懦弱,少言寡语,忠厚老实;寂平是福建省福州人,生得白净细腻,修眉美目,一副书生气。
三人中,要数寂诚和尚年龄最长,所以他是海灯法师的大弟子。事实确也如此,早在1949年,寂诚就已被海灯法师一眼相中,收纳为徒了。只是未曾办什么拜师纳徒的仪式。
话得从 1949年6月说起。海灯法师受邀去上海佛学会讲经,与少年寂诚相遇。
寂诚姓缪,1931年出生在江苏泰州市,兄弟姐妹共有七人。他家里贫穷,自己又时常生病。所以他八岁时,父母迫于无奈,忍痛将他送进附近的寺院,取法名“常忍”。出家后,常忍除了习经做功课外,还着意练武。
1949年,海灯法师到上海弘法,白天在佛学会讲经,晚上在武馆表演武术。常忍见了,常悄悄跟去“偷师”,然后回去一遍遍地苦练。当时常忍和尚才17岁,年纪轻轻,经文却唱得不错,当即引起了海灯法师的注意。一天,海灯与常忍单独相处时,用手捏了捏了他的肩膀笑着说道:“你小小年纪,唱经却唱得好。会打拳吗?”
见常忍摇头表示不会时,海灯接着问道:“那你想不想学功夫?”
学功夫就是学武功,这可是常忍和尚从小就向往的,所以他当即一边连连点头表示愿意,一边忙着礼数周全地向海灯作了一揖:“敢问海灯师父愿意收我为徒否?”
海灯没正面回答,只是笑着问道:“跟我学功夫,可是很辛苦的,你受得了苦吗?”
常忍见海灯有意收他为徒,当即高兴地又向海灯法师深深作了一揖,答道:“受得了,我什么苦都受得了。”
就这样,常忍成为了海灯法师收下的第一个以习武为名的佛门入室弟子。海灯法师按“真如性海,寂照普同”八字排行,常忍入门时正轮到“寂”字辈。佛家语云:“寂里能容长生法,诚到极处始通神。”海灯法师取此句前两字为他起法名“寂诚”。
寂诚从拜海灯为师到与师父忍痛别离,他跟着师父云游四方,习经、练武、学医,经过了整整18个寒暑的更迭。期间,寂诚不仅练得一身好武艺,还在师父那里学得了颇为高超的医术。他用少林五行功、少林内养气功、少林保健气功、少林点穴功等10多种气功疗法,治疗跌打损伤、骨折脱臼、淤血红肿、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颈胸腰椎肥大性脊柱炎等20多种疾病。在后来的几十年中,他用少林气功先后为国内外10多万患者治好了各种疾病。师父那自奉节俭的生活习惯与刻苦严谨的崇武作风,更为培养寂诚高尚的人格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后话。
先说生活上:自从成为海灯的入室弟子后,寂诚便和师父朝夕相伴,食宿一处,日子确实过得非常清苦,一天三餐都是稀粥。一开始,寂诚很不适应。但师父超乎寻常的节俭,终于让他将感动化作了实际行动:每餐一碗稀饭吃完,师父碗内留下了些许米糊子,但就是这薄薄的一层稀米汤糊,海灯也从不浪费,夹一筷子青菜(菜里只放盐,不放油),沿着碗边抹上一圈,然后连菜带糊一起吃下肚。最后,他还要倒点水在碗中,端起来,晃一晃,全部喝下去。
庙里供奉菩萨的斋饭,时间长了,上面一层米变了颜色。可师父从不肯剔除倒去,而是把米洗一洗,煮粥喝。寂诚担心师父吃坏肚子,就劝师父算了。可是师父朝他一瞪眼,落地有声地答道:“粒米皆从辛苦得,我们一定要惜食,否则就不配练武,将来要饿死!”那时候,除了粥,寂诚几乎再没有任何零食,看到信徒供奉送来的糖果,少年寂诚馋得满口生津,幸福得练功也都多了几分精神。但是师父不准他吃一颗,硬要等到糖果溶化了,才准许慢慢品尝。海灯对寂诚说:“世间万物皆有生命,哪怕是一颗糖。佛家讲究不杀生,所以我们只有等到糖自己溶化了,才能吃。”
听到这里,寂诚豁然开朗:难怪师父平时每天早上起来洗脸,也只用一小碗水,还说什么“一碗水四千虫”,连水都轻易不舍得浪费一滴。原来这不是师父小气,而是他有一颗仁慈普爱之心呀!
师父始终与寂诚一起以“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作为座右铭,艰苦自持得几近苛刻,一日两餐,保持着“过午不食”的佛教徒古制,终年吃喝稀少而粗糙。但当他人遇到饥荒时却能乐于助人,慷慨解囊。
那年,华顶寺50 多位僧人缺粮断炊,面临绝境。海灯法师知道后,就把自己的衣褥财物变卖成钱,然后买了粮食送上山去,向每位僧人济助四斗(约45斤)。平时别人供养他的钱物,他也总是分送给病弱老僧或当地贫困人家。一次,有位陈姓贫农,一家五口,断炊多日。海灯法师闻讯,就送去仅存的10多斤米,自己则宁可一日两餐喝番薯汤度日。
有关海灯法师乐于助人、广结善缘的事迹,在西山岛上同样也有流传。他的上海俗家弟子张悦明在他的《永远怀念恩师海灯法师》一文中写道:“法师在石公山时期,和本地平民相处非常融洽,人们上山,法师总是热情相待。五十年代,乡村生存非常辛苦,法师虽靠传授徒弟有些收入,比起平凡老平民的日子要好过些。然而,终因他频频援助比他更加苦难的人们,所以囊中似乎永远空空,无有积蓄。人们上山劳动,他就为他们沏茶,下面条。寺院划归生产队后,法师也加入农业劳动。但法师从小念书、习武,没种过果树,果农们就热情地教他,他呢,也谦和地讨教。生产队长非常照顾他,总让他干一些简略的农活,更多的是让他看看橘园,法师对此非常感动。
1951年土地改革,海灯法师分得真觉寺前一亩七分地。他躬耕自食,乐在其中,还创作《煨芋》、《春耕》、《天封寺锄草〉等以劳动为题材的诗。他在其《山居即事》中写道:
修罢止观还读易,
犁松芋土更担柴。
山居莫道多清苦,
妙乐无边自耦耕。
他烹煮的豆腐、竹笋、芋艿等特别可口,赢得众僧的啧啧赞赏。
1951年冬,海灯法师在华顶茅棚修持,日食一两米淡粥多时,生活非常清苦。僧众见他所食之粥稀薄不免皱眉,海灯见了,乐观地创作了两首打油诗:
其一
稀粥底下有一我,鼻风吹起浪翻波。
波起我变非是我,形影相对笑呵呵。
其二
薄粥稀稀水面浮,微风吹动荡波秋。
看来好似西湖景,只是无人下钓钩。
众僧听了,不由改颜为笑,跟着背念起这两首打油诗。
海灯法师在饮食上如此苛刻节俭,在衣着铺盖方面也同样如此。在1950年至1957年这七年中,海灯法师先后驻锡于华顶、上方广、天封、高明、国清、万年、真觉诸寺。其中在国清寺大约四年,最后由真觉寺(智者塔院)出山赴沪。他持戒精严、勤习密台、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并以擅长讲经、诗书和武术闻名遐迩。尽管海灯法师周游甚广,但他那苦行总是有口皆碑:天台山海拔1098 米,冬天气温降到零下10余度时,他也只穿一件单短衣或夹短衣,外罩一件过膝的千针衣。他的寝室没有床铺,也没有被褥,只有一张宽长各60厘米的正方凳子。每夜12时后跏趺而坐两三个钟头,就算睡眠。
由于海灯法师精修密宗,功底深厚,故而身体仍然十分健康。僧人与他三年相处,居然听不到他一声咳嗽。一次,返回华顶山,夕阳西坠,海灯法师步履轻捷,同行者人困体乏,小跑才勉强跟上,后面还有挑柴的农民赶路。海灯法师见状,又脱口而出:
他人骑马我骑驴,
悒悒思量还不出。
回头看看推车汉,
比上不足下有余。
再说习武:寂诚开始跟着师父练梅花桩的时候,先学“站桩功”。用一块砖头当作梅花桩,把脚心、脚跟与脚尖分作三个部分,依次站在上面。待等全部站稳了,再加上一块砖头。一直加到五块砖头。练的时辰,以一炷香为准。香燃尽,才算结束。这个练法着实累人,一炷香没个二三十分钟不会燃尽。少年寂诚怕累,吃不了这个苦,就趁师父不在眼前,自作聪明地偷偷将香束掐掉一小截。谁知道师父在自己的屋里也同时点上了一炷香,他这点小把戏怎么能瞒过了师父?所以当寂诚自以为偷懒成功回到屋里的时候,师父只要一看自己屋内点的那炷香,就什么都明白了。于是,师父生气了,脸一板,开出了罚单:“去跪砖头!”于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偷鸡不成反蚀把米。作弊的那次,寂诚一跪就是两个小时,直跪得双膝盖上都磨破了皮。然而跪完还不算完,师父还要重新点上支香,令寂诚继续练,把他掐掉的时间给补回来。
……
“师父,西山岛到了。”身后,爱徒寂诚轻轻一声提醒。
(待续)
1902年,海灯法师出生在四川一户贫困人家,父亲是裁缝师傅。海灯4岁的时候,母亲就生病去世了。在母亲的葬礼上,海灯见到一位会武功的舅舅。
母亲生前曾跟海灯说,他有一位会武功的舅舅,如果将来,他能跟舅舅学武功,该多好啊!小海灯对武功非常向往。
海灯的父亲经常被恶霸欺负,海灯很小的时候,就萌生了要学武功的心愿。幼年的海灯跟舅舅说要学武功,舅舅很爽快地答应了,经常抽时间教海灯学武功。
海灯的父亲认为穷人只有读书才有出路,尽管家穷,却坚持供小海灯读书,海灯天资聪颖,是私塾里的“优等生”。
在那个年代,社会动荡,人命如草芥。为了养家,海灯的父亲每天早出晚归在外面摆摊做裁缝。某天,海灯父亲正在干活的时候,一群恶霸又来敲诈钱,海灯父亲小心翼翼陪着笑脸说,实在是没钱了,家里还有孩子要养。这群恶霸哪肯罢休,他们对海灯父亲拳打脚踢。海灯见父亲很久没回家,到处找父亲,找到父亲的时候,父亲满身是血,已经死在路边了。
这一年,海灯12岁,成为了孤儿,会武功的舅舅成了海灯唯一最亲的人。海灯立志为父亲报仇,但要想报仇,必须学好功夫,成为强者。
海灯一边勤练武功,一边勤奋读书,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本可以上一所很好的大学,因为没钱交学费,考进了一所公费学校。海灯能写一手锦绣文章,从学校毕业之后靠写文章为生。
1928年,海灯在成都昭觉寺借住。当时的少林寺在军阀混战中被毁,有两位身怀武功绝学的少林高僧来到了四川成都。海灯听说之后喜出望外,马上找到两位高僧,想要和他们学武功,但被两位高僧拒绝了。因为少林寺有规定,武功不能传给非少林弟子,如果海灯想跟他们学武功,必须加入成为少林和尚,但海灯当时未报父仇,还不想出家。
海灯学武之心非常坚决,好不容易遇到身怀绝学之人,自然不肯错过。两位高僧每天练武之时,他都会在一旁偷学。
两位高僧见海灯学武之心坚定,对佛祖又非常虔诚,被他感动,破了例,将少林绝技传给了不是少林弟子的海灯。海灯对自己要求严,能吃苦,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练。他本来就有武功底子,又有名师指点,武功进步极快,一日千里。
海灯跟着两位高僧四处云游,到处化缘,和真正的和尚只差一个正式剃度了。
因为两位高僧的原因,之后海灯又结识了很多身怀绝技的高僧,得到了他们的悉心指导,学会了很多少林绝学。其中为人熟知的有童子功、梅花桩和二指禅。
父亲的仇始终是海灯心中一根刺。
跟着几位高僧想进入少林寺继续学习被拒后,海灯又回到了红尘中。1932年,他考入了成都北较场军官教育团。
终于有了报仇的能力,海灯费尽周折找到了伤害父亲的恶霸,将其送进监狱,让其受到了应有的制裁。为父亲报仇之后,海灯在俗世间再无牵挂。1937年,他在昭觉寺剃度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