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服务范围 儒释道

服务范围

《王阳明传》第九章 身处逆漩,此心光明(2)
2024-08-27 来源: 浏览量:284

催眠师黄丽娟高能量式催眠法创始人)


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

王阳明(即王守云)(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军事天才,多次在国家出现内乱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平叛止乱。他以文官掌兵符,上马治军,下马治民,集文韬武略于一身,做事智敏、用兵神速、护国安民、力挽狂澜,堪称国士无双;他又是一位诗文高手、书法大家。

王阳明一生的命运十分坎坷。不过这也使他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人称“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25257eca4b2c7a4f1aafdefaf6439ce

王阳明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其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

 

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孙中山

 

王阳明对儒学所做贡献同德国的马丁·路德对基督教所做的贡献一样深刻;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美]杜维明

 

 

(接上)

王阳明上书举荐林富为都御史,巡抚该地,诸位将领均论功褒赏。几个月后,当王阳明的报捷书传到北京时,朱厚熜感到有些怀疑:这王阳明看起来几乎是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别人根本完成不了的事给解决了。这样的“神操作”是不是有什么猫腻啊?这时朝中有人出于忌妒连进谗言,让朱厚熜竟认为王阳明的捷报“有失信义,近于夸诈,恩威倒置,恐伤大体”。

这时,有人挺身而出为王阳明辩护。礼部尚书方献夫、詹事府詹事霍韬上书给朱厚熜:王守仁不费斗米、不折一卒就平定了思田叛乱,还顺手拔除了八寨、断藤峡这样的积年老巢,整整为朝廷节省了数十万的人力物力!

王门弟子黄绾的上书更是言辞激烈:臣以为忠如守仁,有功如守仁,一屈于江西,讨平叛藩,却遭忌者诬为同谋,又诬其辇载金帛。当时大臣杨廷和等饰成其事,至今未白。若再屈于广西,恐怕劳臣灰心,将士解体,以后再有边患民变,谁还肯为国家出力,为陛下办事?

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嘉靖皇帝淡淡地表示知道了,就再无下文。

随后,王阳明上书朝廷《处置八寨断藤峡以图永安疏》,就处置八寨、断藤峡善后问题提出了三条建议:

第一,把广西南丹卫所迁到八寨,以重兵震慑当地有异心的瑶民;第二,把思恩府城迁到地势开阔、便于开展商业贸易的地方,让当地百姓从闭塞环境中走出来;

第三,各地县令深入乡村进行管理,以让行政权威抵达乡村,起到控制和监督作用。

然而,他的建议都未被朝廷重视和采纳。实际上,他对广西地方行政管理层面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关心。

就这样,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匪患既除,王阳明也就无足轻重了,甚至他取得的功绩都不再提了。还有那位大学士桂萼因恼怒王阳明没有继续解决安南问题,借机中伤说王阳明进剿八寨属擅自行动,越权行事,甚至要追究他的擅权之责。

远在万里之外的广西,王阳明也隐约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没有时间考虑太多,日益虚弱的身体不允许他在这里多待一天。这时的王阳明终因过度劳累,一度晕厥过去,被人抬回南宁后身体更是每况愈下。

这时,他给一个学生写信说:“现在就想回去和你们在一起讲学论道;和亲人在一起,看看刚刚一岁多的儿子。”王阳明发妻诸氏始终没有生育。正德十年(1515年)王阳明过继表弟的儿子正宪接续香火。嘉靖四年(1525年)元月诸氏病故后,五十五岁的王阳明娶续弦张氏,后来生了个孩子,叫王正聪,后改名王正亿。孩子这时候还小,让王阳明颇为牵挂。

重病中的王阳明在平定匪患后,一心只想回家去,和亲人、弟子们团聚。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嘉靖七年(1528年)九月,王阳明将平乱善后诸事安排妥当,决意离开广西。

这个时候,他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因咳痢之疾(肺痨)日益加剧,生命已近尾声。他给嘉靖皇帝朱厚熜写了《乞恩暂容回籍就医养病疏),诉说了每天面对的病痛之苦,希望皇帝能允许他回籍养病。在这篇奏疏中,王阳明详细论述了他回去就医的原因。说他在南赣剿匪时中了炎毒,导致他遍体肿痛,咳嗽不止,后来稍好,一遇炎热就大发作。事实上,王阳明奉诏自浙江余姚启程前往广西时,肺病就已严重恶化,夜里持续咳嗽无法入睡,脸色青黑得犹如鬼魅。这次来广西本来带了医生,但医生自己却先得病回老家了。他继续南下,炎毒更甚,结果遍体肿毒,剧烈咳嗽日日不断,无休止的咳嗽把整张脸都挤压得变了形,腿上疮伤的溃烂一天比一天严重。后来他连吃饭都费劲,每天只能喝几勺粥,稍多一点就呕吐腹泻。

可以说,这时的王阳明几乎只剩下半条命。他拼着这疲病羸弱之身完成了在广西的平乱重任,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实际上王阳明晚年无论是讲学,还是带兵打仗,都忍受着巨大的身体苦痛。不辞辛苦终日操劳,此番身心之苦非常人所能理解与忍受。而长期征战与讲学操劳,已经极度透支了王阳明的生命能量。

王阳明在广西等来等去,没有等到皇帝允许他告归的诏书。到了九月份,才得到朱厚熜的嘉奖诏书:因广西剿匪有功,赏赐五十两白银。而对于其他,朱厚熜和内阁只字未提。

有关对将士们的封赏和一系列关于边疆问题的建议都没有下文。这区区五十两白银更像是一种调侃和嘲弄。

然而,王阳明还是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遥望北方叩谢隆恩。接着,他又连夜写了《谢恩疏》,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表示此生愿鞠躬尽瘁以报皇恩。

每况愈下的病情让王阳明感到了一丝不祥的气息。他一直在船上静卧,希望朝廷尽快批准他回乡。然而朝廷仍然没有回音。

他似乎隐隐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不能在这里待下去了,再不走就来不及了。

在生命垂危之际,王阳明不得不做出决定:不等皇帝诏书,马上回家!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死也要死在家乡。于是,他带着几个随从坐船顺着漓江东下,踏上了回乡的路。

一日午后,船在一处河滩停了下来。王阳明问前面是何处,船夫说是伏波山,山上有个纪念汉朝将军马援的伏波庙。王阳明心头一震,回想起四十年前从嘉峪关长城回京后做的一个梦,梦境就是自己去伏波庙游览,并赋诗一首。

这让王阳明不禁回想起激情飞扬的少年时代。那个时候的王阳明青春血液沸腾不已,渴望着血战沙场,建功立业。那是他军事家之梦开始的地方啊!

王阳明坚持要撑起病体缓步下船,勉力登上了那座小山。推开庙门,马援威武的塑像映入眼帘,一切都像是当年梦境的重现。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如梦如幻,王阳明颇为感念,他努力回想起梦里那首诗,将之刻于庙中,名为《梦中绝句》。

青春的回忆总是令人心情激动,只是现在的心境不再那么清纯明亮,而是百感交集,悲喜莫名,甚至有几分苍凉。那位荡平南方蛮寇的名将马援一直被诬告所困扰,一生不得志,最后郁郁而终。同样的遭遇引发了王阳明的强烈共鸣。自他走向平叛治乱的战场后,已建立不世之功。然而,他竟没有半分欣喜之感。是啊,他一方面要对付战场上的敌人,一方面还要应付朝廷中的攻讦和诽谤,可谓心力交瘁。如果不是有心学作为精神支撑,他早就不在人世了。

接下来的归程愈发漫长,王阳明在朦胧中闻到了死亡的气息,死神的脚步正由远及近,清晰可见。

然而,无论水路陆路,船夫和车夫都不敢走得太快,怕他的病体受不了剧烈的颠簸。就这样,王阳明以日行不过五十里的速度来到了广东境内。路过增城时,王阳明拖着病体前去祭拜了六世祖王纲庙。这位先祖因平乱而死,际遇也是不堪。王阳明感慨于心,撰写了《祭六世祖广东参议性常府君文》,祭文中说:“父死于忠,子殚其孝,各安其心,白刃不见,又知有一祀之荣乎?”

此后,他又到老友湛若水的故宅瞻仰一番,并题诗于壁上:

 

我闻甘泉居,近连菊坡麓。

十年劳梦思,今来快心目。

徘徊欲移家,山南尚堪屋。

渴饮甘泉泉,饥食菊坡菊。

行看罗浮云,此心聊复足。

 

虽然王阳明晚年同湛若水因学术分歧越走越远,但他始终忘不了这个相知相交了几十年的老友。

在王阳明人生最后的时光里,仍不忘谆谆告诫弟子们要好好“致良知”。他强撑着病体给他的弟子聂文蔚写信,申明“事上磨炼”的真谛。他又给浙江老家的弟子们写信,追问弟子们的学业是否有进步,同时谈到了他的病。弟子回信说很担心他。

广东布政使王大用是王阳明的学生,听说老师入境,赶紧带一队士兵前来护持。众人一路向北,必须翻越气候恶劣的梅岭。阴云低垂,远山失色,天与山的交接处,如缕的轻霭被大风吹散,使人顿感寒意彻骨。

王阳明从昏睡中醒来,从竹躺椅上支起身子,问两个抬他的军士此地是何处。王大用见状,策马过来,告诉他前边是梅岭。王阳明刚想说些什么,一阵北风将他呛得咳嗽不已,又晕了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天空中开始飘雪。深山之中奇寒无比,风雪更甚。王大用找来两条厚厚的棉被,给恩师盖上。

王阳明抓住他的手,说道:“你知道三国时孔明出祁山前托付姜维的故事吧?”王大用愣了愣道:“老师多虑了,事情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王阳明摇了摇头:“此行凶多吉少,你且按我说的去准备。如果我在途中死了,你一定要将我的灵柩运回余姚。”王大用哽咽起来,拼命地点了点头。

王阳明咳嗽了一会儿,喘息着说道:“两广要太平,必须要以良知对待土著之民,将心比心,否则还会大乱。”

王大用含泪点头,表示自己记住了。王大用听懂了老师是在交代后事,便调来了一支军队跟随保护;又准备了一口上好棺材,跟在队伍最后面,以备不时之需。

到了梅关城楼,一行人生火歇息。士兵们围着火堆,一边跺脚,一边哈气。王阳明强撑着下了竹椅,望着城堞上“梅关”二字,不由一阵眩晕。多亏王大用眼疾手快,一把将他扶住,他才不至于摔倒。

王大用提议在梅关住一宿再走,王阳明却是一刻也不想耽搁,催他赶紧动身。于是,漫天大雪中,一行人又出发了。十一月二十五日,他们一行下了陡峻的驿道,终于到了江西南安府。

明朝诗人邝露《赤雅》一文中说,南安有一老僧,在王阳明到南安前的几天突然在丫山灵岩古寺密室坐化。王阳明到南安后曾来到寺中,忽见庙里案几上的一张纸上写有几句偈语:“五十七年王守仁,启吾钥,拂吾尘,问君欲识前程事,开门即是闭门人。

王阳明见了偈语,不禁愕然:他时年正是五十七岁。当下心中明白,不再言语。

在南安,有两个王门弟子-七品的南安推官周积、从四品的赣州兵备道张思聪闻讯早在大雪中迎候多时。

周积,字以善,号二峰。明浙江江山人,正德五年(1510年)举人,从王守仁学。嘉靖五年(1526年),授南安府推官,善断狱。此时的王阳明脸色青紫,身体颤抖,见了二人几乎说不出话来。两人一见老师模样,鼻子一酸,流下了泪水。王阳明缓缓地摇头,说:“不要这样,你们近来的学业如何?”

周积擦了擦眼泪,简单地汇报了一下自己平日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如何致良知。王阳明微合双眼,听了一会儿就缓缓地点头。张思聪已不知该说什么,只是劝道:“老师保重身体要紧,不可过于操心劳累。”

王阳明脸现笑意,一阵剧烈的咳嗽却突然袭来。周积和张思聪急忙上前,一个轻拍他的背,一个则抚他的胸口。王阳明好不容易才止住咳嗽,用尽全身力气说道:“病势危亟,所以还没有离开你们, 一口元气在。”

只是周积见状不禁哭出声来,王阳明握住他的手劝慰说:“不必难过,要时刻注意学问的增长。”

说完这句话,王阳明就闭上了眼睛,呼吸悠长。

尽管周积找来了南安最好的医生,但王阳明的身体还是没有任何起色。昏昏沉沉中,他听见王大用在跟张思聪商量后事,嘱咐他买最好的木材,用锡纸裱棺……

两天后,王阳明执意要启程,众人不再拂逆,为他准备好了木船。周积含泪将王阳明扶上船,一直守在他身边。船启动了,王阳明抑制不住伤感,对周积道:“很遗憾,不能再同你们切磋学问了。”周积忙道:“老师哪里话,南安的学子们都盼着您明年春天来讲学呢!"

可惜,王阳明再也等不到开春了。

他无语地望着外面的天空,天上灰蒙蒙的。雪粒纷纷,无声地落入河中,耳边听得船桨击水有节奏的哗哗声,益发显出夜的沉寂。

"不知道阳明书院诸弟子的学问有长进否,也不知儿子正宪如何了,阳明洞旁的柏树长高了吧……”王阳明在一片宁静中沉默着,思绪飘得很远。

黄昏时分,夜幕降临,江面荡漾着粼粼波光。王阳明微微睁开眼,喘息着问:“现在到了哪里?”

旁人答:“青龙埔。”这个码头离梅关只有五十多里,属大庾县。翌日清晨,船停在青龙埔。风雪已经停了,一湾江水清澈碧绿,整个天地间一片洁白。清冽的空气让王阳明头脑一时清明起来,他想再多看一眼这个世界。

周积见他面色红润,还有些欣慰,不料王阳明却平静地告诉他:“我要去了。”

周积一愣,待反应过来,鼻子一酸,眼泪不禁夺眶而出。他顾不得去拭,凑近了泣不成声道:“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刹那间,王阳明忽然有些激动,心底仿佛有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无话可说。

这时船里非常安静,面对跪在病榻前痛哭流涕的家眷和弟子,王阳明不停地喘息着,等气息稍微平息后微微一笑,平静地说道:“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过了片刻,一代哲人王阳明便闭上眼睛,永远地停止了思考和言说。

这时,正是明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1529年1月9日),王阳明病逝于归途南安,终年五十八岁。

王阳明自少年时,勤读诗书,立下大志,后在龙场三年吃尽人间苦,而龙场悟道则受用一生。复出后历经磨难,建功当世,深受万民爱戴。然而圣人出世,往往是来替众生受苦的,可谓备尝艰辛,受尽磨难。但其内在心灵世界却充满着光明。正如孟子云:“圣人之道,无他,尽心而已。”

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阳明这一生立功立言立德,不负黎民百姓,不愧苍天良知。可谓是了无遗憾,心境澄明,故能从容面对死亡-“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想必当年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入灭之时,也大抵如是吧。

然而,一代大哲死后亦难安生。

桂萼在得知王阳明死讯后,竟要清算他生前擅离职守之罪。嘉靖皇帝朱厚熜也认为王阳明不等批复便擅自离任是蔑视朝廷,命群臣议罪。后竟下令革去王阳明的职务,并称王阳明心学为伪学,禁止流传。最后,朝廷削夺了王阳明的新建伯爵位。

正所谓“公道自在人心”。王阳明之死,令当世上到宰相徐阶,下到普通农夫、盐丁无不悲痛。从南安到南昌,王阳明的棺椁所经之处,士民遮道,哭声震天。经过赣州,官府迎祭,百姓拦路哭吊;到了南昌,自发前来祭奠的人更是连绵不断、踏破门槛。

正要进京参加殿试的钱德洪和王畿立刻取消了行程,讣告同门,趋迎先师,众人一路护送灵柩而归。回到绍兴,一直到落葬,前来吊唁者每日上千。有致仕的内阁阁臣、六部官员,有浙江的督抚衙门、王阳明的生前好友。

弟子李琪等人则含泪在绍兴市兰亭镇花街村洪溪鲜虾山的南麓为先师修墓。这块墓地是王阳明亲自选定,坐北朝南,四面环山,虾须水过,洪溪水兜,前方两排青山如仆佣相侍,宛转至远天之外。

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年),王阳明灵柩下葬于洪溪,王门弟子千余人披麻戴孝,扶柩而哭,不能赶到绍兴的人也在家中焚香遥祭。同时,数以万计的人从四面八方赶到洪溪,哭声震撼山谷,有的人因悲恸欲绝竟然昏死过去。可谓举国同哀。

 

三年后,方献夫公然违抗桂萼的禁令,联合京城四十多名科道官员、翰林学士,日夜讲会,共倡师学。六年后,邹守益与欧阳德分别主持南北国子监,堂而皇之地宣扬心学。二十年后,徐阶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与王门弟子上千人会讲于北京灵济宫。

隆庆元年(1567年),廷臣多颂其功。王阳明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隆庆二年(1568年),明穆宗诏予世袭伯爵。在颁布的铁券文书中做了盖棺定论:“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万历十二年(1584年),在明神宗朱翊钧亲自过问和大学士申时行等人一再坚持下,王阳明从祀孔庙。

两百年后,《明史》定稿。万斯同、王鸿绪、张廷玉一致写下了那句由衷的赞叹:“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王阳明的门人,挚友黄绾专门写文称赞:

公生而天资绝伦,读书过目成诵。少喜任侠,长好词章、仙、释,既而以其道为己任,以圣人为必可学而至。实心改过,以去己之疵;奋不顾身,以当天下之难。上欲以其学辅吾君,下以其学淑吾民,惓惓欲人同归于善,欲以仁覆天下苍生,人有宿怨深仇,皆置不较。虽处富贵,常有烟霞物表之思,视弃千金,犹如土芥。藜羹琼鼎,锦衣缊袍,大厦穷庐,视之如一,真所谓天生豪杰,挺然特立于世。求之近古,诚所未有也。

(完)




卢苏二人原本是广西田州一带的叛军头目,最后变成对王阳明忠心耿耿的地方军队首领,而且这次平叛不伤一兵一卒,充分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心学的巨大同化力。

王阳明的身体已经变得很差了,于是向朝廷请辞告老还乡,朝廷不但不批,还要求王阳明完成一个更大的任务——收复安南。王阳明有自知之明,广西还有别的叛乱没有结束,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收复安南是自不量力,以卵击石。

广西的断藤峡和八寨还有悍匪盘踞,长期祸乱一方,朝廷根本不知道这个情况,也没在平乱的规划之中,但王阳明为朝廷及广西百姓着想,顺带收拾断藤峡和八寨的叛乱。

王阳明招集部下商议如何对付断藤峡和八寨的悍匪,有的人认为应该招抚他们,有的人认为剿抚并用。但王阳明却持非常强硬的态度,认为这些人凶恶成性,不可教化,唯有武力消灭。否则官兵一旦撤走,他们必然卷土重来,然后一切努力都付诸东流。王阳明的用兵之道有兵不厌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出奇制胜。

王阳明用虚虚实实的办法让断藤峡和八寨的盗贼彻底放下防备,然后对他们搞突然袭击,在盗贼盘居的大山中放火。当时正是火热的夏天,大火在郁郁葱葱的森林中熊熊燃烧,到处浓烟滚滚,断藤峡陷入烈火浓烟中,悍匪们晕头转向,斗志全无。

敌人毕竟也是人命,王阳明再三叮嘱,不可妄杀,所以在断藤峡之战,只杀了几百人,剩下的允许他们四处解散。

剿灭八寨盗贼的时候,王阳明的部队把盗贼逼到了横江边,当时连续几天下着大雨,河水湍急,盗贼过河的时候被淹死无数。等到天晴的时候,官兵再去搜山,当时的景象惨不忍睹,到处都是腐烂的尸体。

从开始准备到彻底结束战斗,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消灭横行多年的匪患。

王阳明上书朝廷报告平乱战果,面对如此辉煌的战果,但朝廷还不买账,原因是大学士桂萼因王阳明没有继续解决安南问题而恼怒,不同意王阳明回家养病,而且还要追究王阳明越权行事的责任。

王阳明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的生命能量即将耗尽了,等不到朝廷的同意书下达,就回老家了。王阳明在回家的途中,就断气了。

王阳明去世的时候,他唯一的儿子只有一岁。他的结发妻子终生没有生育能力,结发妻子去世后,他再续弦,生下一个儿子叫王正聪。


Copyright 2023 深圳市心灵通心理文化研究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粤ICP备14060267号-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