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概述
二、分裂型人格
三、依赖型人格
四、顺从型人格
五、控制型人格
六、完美型人格
七、正常型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人格是一个人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思想模式、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6岁之前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时期,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由童年形成的病态性格直接形成或在此基础之上间接形成。
人格缺陷从重到轻的排列顺序是:分裂形人格、依赖型人格、顺从型人格、控制型人格、完美型人格、正常型人格。
二、分裂型人格
创伤原因
分裂型人格受创伤的时间,多半是在出生前、出生当时或出生后几个月这三个阶段。
胎儿在母体时,能感受到母亲的情绪和外界的压力,能感受到父母亲的争吵。
出生时胎儿自母亲狭长的产道经过艰难险阻把自己挤出来,一旦出来,突然的陌生、寒冷、无拘无束会使婴儿感到恐惧。
初入人间的婴儿最大的需要是对存在有安全感,母亲由于在生产时遭受巨大的痛苦,因而没有心情和体力给予孩子所期待的爱和关怀,这些都让婴儿对生存产生恐惧。
出生前后所生出的恐惧,会深深地镶嵌在孩子的潜意识和能量系统中。只要一感觉恐惧,人就有一种逃跑的本能。肉体跑不掉就跑灵体,让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当它不存在一样。这就是灵魂与肉体的分离,所以称为分裂型人格。自闭症是分裂型人格的一种最极端的表现。
临床表现
分裂型人的一生,对生存有莫大的恐惧,害怕与人亲近,疆界感很强烈。在见到一大堆素不相识的人时常紧张不安,手足无措,四肢冰冷。他平日极力避免和人接触,实在不得不接触的时候,就找个压迫感较小的小团体躲起来,最好不要被人注意到。一般来说,他们不依赖别人,也不需要任何人,最好不要为任何人负责任,这样才不会被人套牢,可以随时随地逃走。
分裂型的人非常敏感,常能看到或感觉到常人看不到或感觉不到的东西。为了保护自己,他表现得让人难以接近。他内心有个声音:我在你不理睬我、拒绝我、恨我之前,先不理你、拒绝你、恨你。
心理能量示意图
分裂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直接关系模式(如图);
通过心理防卫机制转化之后,与人相处的防卫关系模式(如图)。
三、依赖型人格
创伤原因
依赖型人格的人原始创伤发生期间多半在哺乳期,或者从出生后到一岁多。
这段时期的婴儿最重要的需要是喂食和爱抚。这时候的婴儿只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肚子饿了会哭;大小便没人理会会哭;被忽视冷落了会哭。用哭声来表达恐惧情绪,害怕自己会被抛弃。
若母亲适时喂奶,换尿片或亲亲抱抱予以安慰,婴儿的焦虑不安于是消失,回到安乐满足的状态。过些时候焦虑不安再度形成,母亲再度帮助他释放压力。一切如此自然又如此值得信赖,事情自然发展,一切理所当然,饿了有人喂,哭了有人抱,婴儿毫不怀疑自己的能力,他充满自信,也完全信任生命的过程。
可是当婴儿的这种极其自然的需要遭到严重地破坏,而且这种破坏重复上几百次几千次,那么孩子就不再信任这个世界;不再相信自己值得人爱;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吃饱穿暧;不再相信自己可以无忧无虑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而自信心消失殆尽,小小年纪就对世界对人生失望透顶。
临床表现
由于小时候“被遗弃”的经验(注意这里所说的“被遗弃”是从婴儿的意识来看的,不是从大人的角度来看的),使得他以为自己不讨人喜欢。因此依赖型的人自我价值感很低,常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如人,没有能力,而且一文不值。
他们对爱有强烈需求,极度需要人爱,因此与人的关系倾向于依赖。
很多依赖型的人很爱付出,很能牺牲奉献。因为透过服务他人,他能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这种爱是有条件的,是为了“得”才“给”,得到的自然不多,且大多时候被人拒绝。由于不断地付出而导致快速精疲力竭,内心越来越空,越空就越向外求,永不得满足,形成恶性循环。这一类型的人要学习“受”和“给”,更要学习怎么开口去“求”;另外在生活上要能自立、自爱、自我满足,唯有这样才能避免被抛弃的伤痛重复发生。
心理能量示意图
依赖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直接关系模式(如图);
通过心理防卫机制转化之后,与人相处的防卫关系模式(如图)。
四、顺从型人格
创伤原因
孩子在1岁多,2-3岁之间,最重要的需要是寻求独立自主。如果这个需要不能被满足,或者受到过分的压制,日后就会形成顺从型的人格。
有些父母或是照顾孩子的保姆或亲人,过度控制孩子的心理想法或躯体行为。例如:孩子也许吃饱了,或是肚子不饿,但父母硬逼孩子吃东西。比如孩子不感觉冷,但父母硬逼孩子添加衣服。
由于父母过度控制孩子的想法或躯体行为,忽略孩子本身的情绪或灵性的发展,久而久之,孩子就习惯不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了。
临床表现
表面上看,顺从型的人是个顺臣,但满腔的“不”并不会使他真正地顺从。既然积极抗争不可能,顺从型的人只有靠消极抵制才能感觉到自主权。由于他的欲望被压抑,他的内心无法产生做事的动力,对任何事都采取消极态度,做起事来也毫无激情与乐趣。
顺从型的人偶尔也喜欢操控比他们更弱的人,目的是想激怒别人,借以发泄长久压抑在内心的满腔怒火。
顺从型的人有满腔的意见却无法表达,有许多创意却无法发挥,因为童年的阴影使他内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如果我表达自己,我将会被羞辱,所以我必须隐藏我内在的本质和想法。”
顺从型的人很有同理心,对他人的遭遇很能感同身受,这个弱点很容易被别有私心的人利用。
心理能量示意图
顺从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直接关系模式(如图);
通过心理防卫机制转化之后,与人相处的防卫关系模式(如图)。
五、控制型人格
创伤原因
控制型人格形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父母常常不讲信用,说话不算数,孩子通常有很多被背叛的经历;此外还与恋父恋母情结有关。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恋母情结是儿童在三到五岁所必须经历的心理过程。在这个时期,不论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都会陷入与父母亲之间那种微妙的三角关系之中,因此很容易感受到异性父母的“背叛”,如果这种背叛的伤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最后就可能在孩子的心灵中烙下了印,使他发展出控制型人格。
临床表现
经历了被父母背叛的创伤,怕被人背叛就成了这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恐惧。要怎么做才能让人感觉到安全?要控制别人,确保他不会背叛你才感到安全。
这里所说的背叛,是完全站在孩子的思维角度来看的。孩子在三角关系中受到伤害,觉得异性的父母出卖背叛了自己。于是就会发展出一种玩弄父亲或母亲的心态作为补偿。这种玩弄的手法渐渐地就成为一种习惯并运用自如,最后发展成一种善操纵、爱支配、耍手段的人格特质。
这种类型的人长大后会成为一个谋略专家,他知道如何控制环境和控制他人,控制的手段可硬可软,甚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硬的手法极具侵略性和攻击性,有时甚至达到了欺人太甚的地步。软的控制手法甚至丝毫不露痕迹,极具有诱惑性。
控制型的人崇尚权利,通常能言善辩,而且很善于说谎,说谎的时候也底气十足,脸不红,心不跳,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很难信任人,因为他心中被背叛的阴影根深蒂固。他无时无刻都想要与人竞争,非要把对方比下去不可。别看他表面上很强势,其实内心非常脆弱,自尊心很强,不能承受半点委屈,一点小小的批评都可能让他暴跳如雷。
控制型的人在不需要自我防御的时候,对周围的人也很友好,大家都喜欢和他结伴。因为他活泼好动,心情愉快,想法乐观,不怕冒险,最重要的一点是,他很懂得制造气氛,知道如何找乐子。
心理能量示意图
控制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直接关系模式(如图);
经历无数挫败之后,他与人相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关系模式(如图)。
六、完美型人格
创伤原因
完美型人格障碍的创伤发生时间通常在2岁多,3-6岁或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对任何新鲜好玩的事自自然然地都有一种冲动,都想去看、去摸、去探索、去创造,但如果大人不顾孩子的天性,对孩子立下千万条规矩,要求孩子严格按照父母设计规定好的模式成长,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许许多多的事都依照刻板的模式进行。幼小的孩子必须按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否则父母就不喜欢他,不爱他,甚至会惩罚他。如此幼小的孩子就必须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好奇和冲动,不能哭,不可以生气,在家必须听家长的话,到了学校必须听老师的话,孩子只有遵守这些教条式的规章才会感觉到有安全感,渐渐地,这些规章规则就成了这个人言行举止的规范,并内化到他的心灵深处,成为他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表现
这一类型的人很有责任感,但是缺少感情。他不但自己按照严格的规则规矩行事,认为别人也应该像他一样。因此这一类型的人喜欢吹毛求疵,擅长批评指责别人,在批评指责别人的同时也培养了他的优越感。
他的自我约束能力很强,做任何事情都要求尽善尽美;在外表上就算不光鲜亮丽,也会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他对乱七八糟、毫无章法的事极其没有耐心;他非常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小事,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完美型的人严重的会出现强迫思维、强迫行为或洁癖。
然而,在这完美的面具下,完美型人格的人却有着模糊的恐惧,总觉得生命中似乎缺少了些什么,总是不能满足。严重时会对很多事情都麻木,常有不真实感,好像什么都是假的,与人也无法深交。
这一类型的人需要放弃自我控制,做一个真实的不完美的人,让自己跌落到恐惧的深谷,才能在深谷的底处重新找回自己。
心理能量示意图
完美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直接关系模式(如图);
经历无数挫败之后,他与人相处有时会出现这样的关系模式(如图)。
七、正常型人格
6岁之前在一个温暖的、安全的、自由的环境中成长的人,人格没受到明显的扭曲,这种情况属于正常型人格。
正常人格的人不需要过度控制自己,也不去过度控制他人。他敢于表达真实的自己,不会强求也不会过度依赖他人,他永远面对问题面对挑战。
心理能量示意图
正常型人格的人与人相处的关系模式(如图);